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陈柯>> >> 正文

别让解决问题的策略少了策略

发表日期:2018/10/28 15:58:56 作者:陈柯 有1097位读者读过

    这周四,听了倪海琴老师的一节视导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受益匪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故事引入,事半功倍

倪老师在中低年段教学,非常清楚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故事引入是她多用的方法。这次她采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孩子们对乌鸦的方法进行评价,从中明确像乌鸦解决喝水问题的方法叫做策略。三年级的部分孩子可能对“策略”一词不是很理解,倪老师借助故事既解释了策略的意思,又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孩子们的精神集中于课堂,为新授开了好头。

二、拆分例题,层层递进

新授部分,倪老师根据教材选用了“小猴子摘桃子”的情境题,和教材不同的是,倪老师没有将条件和问题一股脑儿的全部出示在课件上,而是拆分例题,一部分一部分出示。先出示条件“第一天摘了30”和问题“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孩子发现条件不够,无法解答。倪老师继续出示,从给出的条件中选择一个,①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②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孩子们选择第一个,总结出选择的条件和已知条件要有关系。这一拆分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知条件的重要性以及条件和条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然后出示完整体题目,让孩子们说一说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条件所要表达的意思,帮助孩子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放手让孩子在学习单上写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呈现了3种方案:列算式(前一天的+5)、列表、列算式(比第一天多几个5.讲解前两种方法的时候,倪老师主要让孩子说一说根据(    )和(    )条件,求出(    ),再说的过程中强化所用条件,帮助理解对应算式的含义。

3种方法呈现完毕后,倪老师问:这几种方法,除了在结果上一样,在思考上有没有一样的?揭题:像这样紧扣条件、分析条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其实,开学以来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系列课,自己上了两节五年级的“一一列举”,听了三节三年级的“从条件想起”。虽然内容不一样,但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课,一个不留神,侧重点就偏向解决问题了,而不是研究策略。倪老师的新授部分给了很好的示范,重点找条件、找条件之间的关系,即便到解法讲的时候,侧重点依然在分析算式所用哪些条件求出了问题。这样的讲解重点,在孩子们心中无形强化了找出条件—分析关系的重要性,埋下了看到题目运用“从条件想起”策略的种子。

三、花样变式,异中寻同

练习时,倪老师没有立即出示教材中的题目,而是将例题进行变式。①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少摘5个;②第一天摘了5个,以后每天摘的是前一天的2倍。学生发现条件便利,所对应的关系也变了,必须重新分析条件。孩子们自主选择一题练习,主要说说先根据(  )和(   )条件,求出(  ),再根据(  )和(   )条件,求出(   )。进一步明确无论是例题还是变式题,都离不开分析条件,让“从条件想起”策略生根发芽。

四、手势画图,一目了然

在解决“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的一半,那么第三次弹起是多少米?第四次呢?”这个问题时,倪老师借助磁铁在黑板上画图,帮助孩子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的一半”,寻找第一次弹起的高度,部分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倪老师又让孩子们伸出小手举高,表示16米高,第一次落下弹起的位置在哪,让孩子更直观感受这个条件的含义。理清题意后,孩子们解决起来顺利多了。

整节课,面对问题,倪老师带领孩子们先找出条件,再分析关系,最终解决问题,突出分析条件的重要性,让“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真正有了“策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