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活动2
发表日期:2018/10/26 18:25:04 作者:陈光耀 有1262位读者读过
师徒结对活动记录2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研究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通过开展对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发展。
3、通过本次活动检验师徒结对效果。
三、活动时间
2018年10月25日
四、活动地点
听课地点:三年级(1)班 倪海琴老师 执教
三年级(3)班 吴文静老师 执教, 研讨地点:学校会议室
五、参加对象
湖熟小学数学组全体教师
六、活动组织形式
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开课活动,从优、缺点两方面评价课堂教学,及时给执教老师指出不足,真正创设良好、有效的教研氛围。
七、活动过程
三年级数学组老师分别集体备课——倪海琴和吴文静两位老师上课——全体教师听课——倪海琴和吴文静两位老师说课—-全体教师评课
八、活动要求
1、执教教师备好课,备课教案交1份到教导处陈光耀主任处留存。
2、全体数学组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课,填写好听课记录本。
3、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分别写一份参与活动的反思发到湖小网站博客区。
湖熟小学数学组
2018年10月25日
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设计
吴文静
一、教学目标
知道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体验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能够用从条件想起这个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利用“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策略是聪明、巧妙的方法。
出示只有问题,但没有条件的题目,学生感受到条件的重要性,揭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出示书上例题“小猴子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读题。
学生说条件和问题,理解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的含义。
学生在“学习单”上自己画一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按照“根据( )和( )条件先求出( ),再根据( )和( )条件求出( )的方式说。”学生经历、体验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讲完后及时让学生说说体会。
变式:将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变化一下,“小猴第一天摘了5个桃,以后每天摘的桃都是前一天的2倍。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学生再次体验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练习巩固
通过拍皮球这道题让学生来练习
(四)全课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申
用“在棋盘上放米”的小故事来让学生感受条件的重要性,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湖熟中心小学 倪海琴
【教材分析】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课内容安排了例1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解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本,教者充分尊重学生,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通过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再如对例题方法的探讨时,教者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书上所呈现的两种方法,而是抛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由此点燃,互相启发、补充,形成新的思路。教者没有为实施教案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
【设计思路】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给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欣赏:《乌鸦喝水》的故事。
追问:大家觉得老乌鸦的办法怎么样?(高明、巧妙)
引导:像这样成功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计策就是一种“策略”。同学们解决生活问题很有策略,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板书课题)
(二)新知讲授,学习策略
1.出示例题,明确认真读题。
齐声读例题
提问: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特意少一个条件)
学生:题目中少了一个条件,没有告诉我们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几个或者是少几个
师:老师这有两个条件,请你选择一个填进去,使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你打算选择哪一个呢?
师:你们为什么都选第一个条件而不选第二个条件呢?
总结:并不是任意的两个条件就能解决一个问题的,一般来说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才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们来研究下面一个新问题。
2.确定思路
师:在这道题中,你知道了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求什么数学问题呢?
对于这个问题,你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对于这个条件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这么简洁的条件背后蕴含着这么丰富的含义,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读清楚,想明白。
提问:弄懂了题意,你打算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第二天的个数?求出的这个结果对解决第三天有帮助吗?
拿出导学案,根据要求答题
解题要求:
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解答;(你能通过像这样填表或像这样列式计算求出答案吗?如果有其它的想法也可以下来,每人只要写一种。)
②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说说你解题的方法或思路;
③总结解题的策略。
交流不同的方法: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第四天 | 第五天 |
30 | 35 | 40 | 45 | 50 |
列式计算:第一天摘得个数:
第二天摘得个数:
第二天摘得个数:
第四天摘得个数:
其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选择方法,列表、列式)。
提问:往往不同的方法背后藏着相同的东西,回顾这两种方法,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他们都是从第一天摘的这个条件想起,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就算出第二天摘的。有了第二天的,再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就这样,依次算出第四天、第五天。同学们,像这样从条件想起,一步步计算求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箭头)。这些解题方法都是从两个条件出发展开思考的。
师:下面老师把题目变了,请问什么变了?那你们能向刚刚那样,抓住条件,一步步向问题靠拢吗?选择一题完成。
下面老师又开始变了,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讲的还是小猴摘桃的事吗?那你能不能也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来思考呢?你打算先研究哪个条件呢?
4.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我们刚刚解决了四个问题,齐读:找出条件、理清关系、解决问题、回顾反思。师生:首先要弄懂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从条件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才解决问题,可以列表推,也可以列式算。
(四)类比应用,丰富体验
“想想做做”第四题
(2)有谁会做这个题目吗?
(3)谁来汇报一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个人?
生:这是芳芳的位置?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芳芳的位置在哪儿,你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兵兵呢?
(4)从条件想起,我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你认为画图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吗?
指出: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画画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②解答“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题目,学生自主讲解,就像小老师一样。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从条件想起
找出条件
分析关系
确定方法(列表、列式、画图……)
回顾反思
三、教学反思:
吴文静
这是第一次被这么多数学教师听课,很高兴自己虽然心里有些紧张,但是表现的还算自然。
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
我的声音有些小,对学生太温柔,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上课有不听讲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太小。从明天开始我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认真听就不继续往下讲,方式有很多,比如要用一些有趣的情境和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用鼓励的方法,比如“我们班有50个小朋友,刚才有47个小朋友都认真听讲,只有3个小朋友没有认真听讲”……我要学一学如何用丹田发声,使得自己声音洪亮一些,并且说话一是一、二是二,要有分量。
拍皮球这道题目我没有讲清楚,有些学生没有拍过皮球,应该用一个视频动画来演示,并且不能光让学生说,还应该要让学生练习,要不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说都对一做就错的情况。讲题目应该更加细致和透彻一些,不能因为时间不够了就快速掠过,可以将后面的题目减去,讲的题目一定要透彻,要不然还得炒回锅饭。
揭示题目“从条件想起”太早,应该要让学生经历、体验一遍这个策略后再揭题。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出例题的时候,我提问的不清晰、简洁,比如可以这么问“你能不能用画图、列表格、列式子、画线段图等方式来解决这道题目呢?”ppt上的问题要更加简洁清晰。
学生的线段图的方法应该要更升华一些,第二天比第一天多1个5、第三天比第一天多2个5……不同的方法要优化,哪些方法用的更普遍。
让学生说条件的时候不应该用“条件1”和“条件2”来代替具体的条件,学生应该说原来的条件,说的时候能帮助理解意思。原来的问题“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变成求“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的条件,可以说成“新条件”。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反思
倪海琴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初步感受策略
在上课一开始,我故意少给了条件,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然后特意给了两个条件让学生选,旨在告诉学生并不是任意的两个条件就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一般来说有联系的条件才能解决。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题,通过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已知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比较反思
注重解题过程的回顾,教材中的例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算式法,这边我没有规定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答。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几种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体会除了结果相同,在解题过程中都是从条件出发思考。接着,对书上的例题我进行变式,第一题是变了数量关系,把“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5个”改成“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少5个”,第二题把数量关系改成数量关系,学生有了解决例题的经验解决这两道变式时就简单多了。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将它安排在解决了变式之后,我觉得题型其实是十分类似的题型,但这题中的条件比较抽象,所以我现场找学生在黑板上演示皮球下落的过程,然后全班跟着他一起来做动作演示,有了直观的动作演示,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题。最后把四题放在一起比较,带着学生总结出:先找出条件,读懂题意—分析条件间的数量关系—一解决问题,体会从条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骤,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我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到位,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关注度还不够。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忍不住去提醒学生如何去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以至于个别学生没有认真的动脑思考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多加注意这些问题。
三、活动照片。
四、活动报道。
不一样的精彩在湖小数学课堂绽放
——记录三年级数学组教研同课异构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数学组
(湖小谢强龙报道)今天,2018年10月25日,虽有秋雨霏霏,但湖熟小学数学组的教研氛围非常浓厚且热力四射,因为三年级数学组的教研《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同课异构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
这次上课教师是两位年轻教师,非常有活力、非常有想法,一位是倪海琴,一位是吴文静。《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这节新授课看似简单,其实要上好、上的出彩也是很不容易的。如何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式也是本课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我们湖熟小学数学组全体老师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课,看到了她们两位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的潇洒,也看到了两个班孩子各自学习的独特风格:三1班学生热情、充满活力,发言声音高昂,三3班学生温柔典雅,发言声音虽然不高,但总是清晰明白的诉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展示了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
通过听课,我发现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完整,教学环节自然、顺畅,教学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教学效果很好。尤其是对于第一次上校级公开课的新教师吴老师来说,真的是不容易的了。较好的方面是教学层次分明:1.用故事引入,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就是“策略”,让大家明白策略的含义,然后小猴摘桃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两次冲突,让孩子更认真地从题中找条件,和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第一次冲突是仅仅有问题,问大家能够解决问题吗?孩子们都说缺少条件,不能解决。第二次给了条件了,但是跟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那样也不行。说明了条件的重要性,不仅要有条件,还要有关系才行;2.理解条件的含义:这里两位老师都引导了同学们着重理解“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蕴含的含义是解题的一个关键,开始“从条件出发思考”的过程。所以老师们引领同学们对这个条件深入探讨,理解的很透彻。以上是我看到她们俩的共同点。
不同之处在于确定思路后的解决过程,根据题中给出的两个条件来整理思路,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学生回答的各有各的特色。倪老师班上孩子的表现可圈可点,有画图、列式、列表等解答:学生有了刚才明确的解题思路,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算出第二天摘的;再依次算出第三天摘的……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认真板书,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在实物投影上详细分析,这都体现了倪老师扎实、严谨的教学功底。吴老师班上孩子的解题思路很有特色,不仅出现了列式解答,还有画手掌图、樱桃图等,特别出彩的是一副线段图,很精准的揭示了“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如果这个生成利用的好,就能很快发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两个5个,第五天比第一天多四个5个,这样深度就有了!对第2题的处理,倪老师抓住了解题要点,着重让学生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他下落高度的一半”这个条件展开思考。先弄清第一次弹起的高度,再依次算出第3次、第4次等。吴老师这道题的处理还需加把劲,有部分孩子不能很好的理解,什么是弹起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一半,导致做题目时感到困难。总的来说,这两节课都是很精彩的课,教学总是难免有遗憾的,但对自己的发展有促进和提醒,这就是很有意义的!
下午的研讨会上,各位听课老师都纷纷对两位老师的课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将优点分析展示,相互学习,将还需要加强的地方也进行了剖析,倪老师个和吴老师都纷纷表示,这次同课异构给自己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尤其是对各位老师的听课评价感到很有参考价值,对自己后面课堂驾驭掌控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症下药”,方解决问题
陈士勇
一、学生问题解决错误成因的分析
1.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缺乏理解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错误,首先表现在不能正确判断采用哪一种运算。例如:一年级的数学问题解决:每行有8棵杨树,4行有多少棵杨树?有的学生的算式:8+4=12。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理解该问题表达的是求“4个8”是多少,即没能由问题情境联想起乘法运算的含义。又如:如(教材87页的踢毽子和跳远的一共有都少人?或原来有*人,又来了几人,现在有多少人?长此以往,学生很依赖信息中给他们提供的关键词,如:“一共,又来了”,从而确定用加法计算,并不是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
2.不能完整、正确的表述问题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改变了过去应用题呈现形式单一、结构呆板的情况,例题和习题安排形式多样,如低年段数学教学中,图画、卡通、表格、文字等,将数学问题融入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融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情景之中,使应用题充满生命活力,为中高年段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而相对于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核心的传统应用题来说,很多时候,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情节问题结构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强,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条件的先后顺序,不能正确处理情景中的信息,有效的选择合适的条件解决问题,导致教师教得匆匆忙忙、蜻蜓点水,学生学得朦朦胧胧、似懂非懂。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1.联系生活,想象情境
尽管新教材的实际问题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得较为紧密,但是不是多有的情境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因此,在教学中,有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例如:教学乘法解决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图上出示小红说的话:“我借了7本书,”小明和小刚说:“我们借的图书和你同样多”。问题是“他们一共借了多少本图书?”解决问题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题意,先让一位女生读小红的话,再让两位男生同时扮小明和小刚说“我们借的图书和你同样多”这句话。从模拟的情境对话中,学生直观清楚地分析出数量关系:求一共借了多少本图书,就是求“3个7”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解决。
2.有序的思维表述、明晰数量关系
虽然今天的解决问题教学与昔日的应用题教学从教材的呈现方式到教学目标,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显著变化,单这并不意味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停留于模糊放入经验层面。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不是教师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通过学生在经历与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景和自身的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如让学生讲出 “根据……和……,可以求出……” “再根据……和……,可以求出……”或从问题入手分析;进行变式练习和对比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迁移等。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提出“想一想,说一说,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那道题相似?”来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自己抓住解题思路的突破口,建立结构特征。再如提出“解答这道题时你做的又对又快,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通过这样的问题,就有可能引发学生间对怎样抓住最主要的信息,从关键处入手,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等方面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问题解决”是这样表述: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培养、为学生更有效的解决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三年级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复习导入时,可以出示几道题,每题给出两个条件,问“你能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吗?通过让学生体验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表述算式的意思,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我评价,检验成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尝试回顾解决问题过程。其实,这个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这是形成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传统教学疏忽的一环。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