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吴文静>> >> 正文

听骨干教师上课感想

发表日期:2019/5/5 18:36:49 作者:吴文静 有751位读者读过

听骨干教师上课感想

这次去科学园小学听的以“精心设计学习路径,引领儿童思维进阶”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是南京市教研室主办的活动,听的三节课分别都是江宁区、溧水区和高淳区的骨干教师,最后由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也就是南京市教研员来评课。

骨干教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幽默,能较自如地把控课堂,我个人较喜欢张伟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张晓辉老师的《认识平均数》,因为这两节课的课堂氛围都比较轻松活跃,老师也比较幽默,这样的课堂是我当年作为学生比较喜欢的,而《圆的面积》这一课,个人觉得从设计上有点拔高,先让学生猜想圆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再将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从而估计出圆的面积在两个边长为r的正方形面积和4个正方形面积之间,再通过数方格的方式算出“圆的面积除以边长为r的正方形面积大约为3.3”,最后才是课本上的极限思想把圆分割成无数个扇形拼成长方形,讲的有些快,学生反应比较懵,整节课举手的学生很少。我学习到的地方有:

  1. 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的上台汇报,可以让学生作为“小老师”,让上台汇报的学生喊下面举手的学生补充,我记得我师傅倪老师的公开课也是这样的,上台汇报的学生有一套“说辞”:“大家请看黑板……你们听懂了么?还有要补充的么?”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这样训练学生。

  2.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幽默好玩一些,真的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时候我反思自己,为什么我的课堂上会有学生开小差,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时间是有时间限制的,另一方面是不是因为课堂比较枯燥,所以才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时候我也尝试着跟他们开玩笑,可是学生有点收不住,所以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升。

  3. 在《认识平均数》这一课中,能明显地感觉出来很多学生早就知道平均数,甚至提前学习过如何算平均数,但是张老师这一节课应该是分析过学情,很多课学生都是有经验的,但是具体深入的其实是不知道的,这节课把重点放在学生不太懂的地方——移多补少,当人数增加总分不变的时候这个队的整体水平有没有变?

  4. 在《认识角》这一课中学生会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角的边长越长,角的度数越大”,这一节课程老师设计的一个环节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这个错误前概念: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边长比较长张口比较小的角,让学生用小的活动角(角的边长比黑板上的角边长短很多)摆一个比黑板上角更大的角,这个环节让学生强烈感知角的大小和角的张口有关,和角的边长无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易错环节第一次强调后要马上再次进行强化,中间参杂其它环节,再回过头去强化易错点效果会大打折扣。

最后南京市教研员的评课给了我很大冲击,最直观的感受是上好一节课真的是太难了,他批评这几节课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课”,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非常的顺利,但学习的过程肯定是充满错误的过程,一节课百分之百不可能像教师设计的那样进行,所以太顺的课不是好课,评判一节课的好坏不能停于表面的热闹,最主要还是要看教师的问题是否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一节课结束后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提升,记得有一次在“现代与经典”听的一节台湾数学老师上的课,课后交流他就说听大陆的数学课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学生配合的太好了一节课太完美了,所以我在思考那么“完美”的课真的是好课么?教师的水平在于怎样把好的设计用的更好,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大问题下的大教学,才能给学生更多的研究空间”,但是这个要求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太难了,问题设计的比较大,确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但是怎么能保证这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学生能自己讨论学习到呢?目前我听的所以课当中,只有张齐华老师能做到,对于新老师来说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心中知道什么课是好课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