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中慢慢渗透科学思维
发表日期:2019/11/15 9:52:12 作者:黄如春 有656位读者读过
一直以来,南京市的市教研员,杨健老师一直强调科学思维的培养 ,这是贯穿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这次我去了江宁区、高淳区、溧水区三区联合举办的“在深度探究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第一位老师上的课是《导体和绝缘体》这次课设计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电路(做成验电器)去检验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物体是否导电,学生一方面能知道简单电路(利用小灯泡的发光与否或者是亮度)去判断是否容易导电,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现象,比如有些学生的铅笔芯接入电路能让小灯泡发光 而有些学生不能,这里可以继续与探究,导电与不导电是否绝对,引出了“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分别对应“导体”和“绝缘体。本节课探究主要体现在学生知道“简单电路”可以用于判断物体导电情况。第二节课《神奇的指纹》本节课以童话创设情境,但是这里检验员提出质疑认为科学应该回归实际。学生主要通过探究知道乐用粉末可以帮助指纹显现出来,但是我面对的群体是二年级,身心发展水平有限,教研员提出应该围绕“指纹”本身的一些特点展开设计更利于锻炼科学思维。
第三节课《人的呼吸》这节课设计比较好的地方在于,让学生绘画出气体流经的路线,但是教研员提出如果把学生的共识版板书出来就更利于展开探究了。第四节课《蜡烛的变化》这节课是高年级的课程,以两个活动:1.利用切、融化蜡烛等操作制作蜡烛2.点燃蜡烛看看有什么变化。活动1指向让学生知道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活动2过程中学生发现产生了新物质,从而一边探究新物质是什么一边给出化学变化的概念。这一课设计得更细致,利用对比探究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这次教研活动紧紧围绕“探究”和“科学思维”展开,科学探究的步骤一直没有加以提出和强调我觉得这些可以加以稍稍提出,因为步骤提出也可以利于科学思维的形成,没有逻辑的思维根本算不上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