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丁卉>> >> 正文

小语新教师培训活动反思

发表日期:2019/12/1 21:13:20 作者:丁卉 有626位读者读过

作为一名新教师,每天望着学生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和家长充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殷殷期望的眼神,我迷茫、焦虑、甚至胆怯,生怕承担不好教书育人的责任,一次次培训与听课就像一针针“强心针”让我不断成长,越来越自信。在我的期待中,小学语文新教师三班第一次培训也如约而至。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整体解读文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课文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彭老师提出了一个主问题“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小标题的形式带领学生概括出文中的三件事:(1)耳闻中华不振;(2)目睹中华不振;(3)立志振兴中华。引导学生理清三者之间的联系,即:因为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所以立志振兴中华。学生们很快明析了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按照此顺序进行课文的讲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启发我要找准主问题,让这个问题能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一定所有的课文都要按照文章的顺序进行讲解,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多种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彭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他请数名学生读此语段,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这个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的什么人?三个“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强。借此巧妙培养了学生思维、语言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三、拓展文本,点睛之笔

我认为文本拓展不是为了拓展而拓展,而是教师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所绘的点睛之笔。所以,拓展文本的时机非常重要。彭老师在分析完第八自然段后,简介了1842年其他国家在上海建立租界的历史,并展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图片,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愤怒与爱国之情。王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课文后,给学生们播放了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视频,让学生对此感到心痛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两位老师在文本拓展方面处理的很好,教师在学生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及视频,才是对文本的很好补充,再辅以教师有机引导,水到渠成,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解读文本小技巧

从区学带郑楠老师的讲座中,我学习到了一些解读文本的小技巧。(1)对于整本书或整个单元而言,要解读好课程标准、弄清年段特点、关注单元导读页;(2)对于单篇课文而言,要关注文体、关注题目、关注首尾、关注陌生以及关注课后题等等,郑老师还建议我们将自己所带年段的相关的《课程标准》上的内容复印整理在语文书前面,时时做到心中有课标、心中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