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罗阳>> >> 正文

音乐教育对农村小学随班就读儿童有效学习的实践研究2

发表日期:2019/11/20 14:42:25 作者:罗阳 有1023位读者读过

三、特殊音乐教育活动方法

1.发声练习

从音乐能力测试中能发现毛毛无法分辨出两个音的高低,不能建立音高关系。教师在钢琴上弹奏“do- mi- sol-”,带毛毛用“呜”声一起唱,后期可以加大音程难度。每次活动由发声练习歌开始,也由发声练习歌结束,给歌曲取名字叫《你好歌》,帮助毛毛建立音高关系的同时让毛毛学会礼貌待人,活动开始和结束都要用歌曲和老师打招呼。

2. 柯尔文手势教学

柯尔文手势,指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的手势。创始人是19世纪70年代的优翰·柯尔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柯尔文手势的使用非常普遍,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够知道每个音高以及它代表的手势。但是对于随班就读的孩子来说,这就很难了,他们不能够在音高和手势上建立等同关系,要么会做动作不知道音高,或者能认出音高却不会做柯尔文手势。由于柯尔文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要在随班就读儿童的教学活动中加入柯尔文手势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音高关系,认识音符。

例如在歌曲教学《白云》中,教师利用铝板琴上不同的颜色告诉毛毛,红色是do,黄色是mi,蓝色是sol,请毛毛记住这三个颜色代表的音。然后跟随伴奏敲击铝板琴,毛毛说出每个颜色代表的音,然后告诉毛毛,红色是最下面的,所以do是拳头在肚脐眼,给人固定,扎实的感觉;mi在中间所以是手背在肚子上,给人平稳的感觉;sol在最上面所以是手心对着自己的嘴巴,经过几次训练毛毛可以快速流利的说出三个音的柯尔文手势。对于随班就读的孩子来说,柯尔文手势的掌握不仅可以训练他们的音高概念,还能把音符唱名和音高进行联想,从而达到培养孩子的内心听觉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合理运用柯尔文手势,把音符变得有趣,减弱学生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他们基本的音乐知识。

3. 小音符找朋友

随班就读的孩子和普通孩子的区别是,他们不能很快的进行识谱,或者是课上记住了,下课又忘了。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更深入学习音乐知识、不利于学生运用音乐和技能去表现和欣赏音乐。孩子们不喜欢识谱教学的繁琐,更不喜欢识谱教学课上的枯燥无味。教师要遵循学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把识谱教学活动设计的合情合理,由繁琐花、复杂化、枯燥化、困难化变为明朗化、简单化、童趣化、容易化。

在活动中请学生们围成圈坐在一起。考虑到自闭症儿童的特性,一共只有5名同学参加且这些孩子都是毛毛平时熟悉的同班同学。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带有音名的卡片放在自己的面前。先有毛毛站到圆圈的中央,其他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跟随老师的琴声演唱歌曲《小音符找朋友》。在唱到第四小节最后一个音“sol”的时候,要求毛毛找出面前放有“sol”卡片的那位同学,并且回答出“你在哪里”这个问题,最后,毛毛要和这位同学主动性相互问好。结束时,被指认的学生站起来走到圈中间,继续重复此游戏。

自闭症儿童主要的核心缺陷就是社会交往能力缺陷。在语言表达上,自闭症儿童大多喜欢自言自语、鹦鹉学舌式地说话。在语言理解上,自闭症儿童也很难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加工,无法理解句子中的潜在含义。在这个帮助毛毛识谱的小游戏中,能够调动毛毛积极参与团体音乐活动的意愿,培养毛毛齐唱的能力。

4. 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乐器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创立的独特的音乐教学法中使用的乐器,称之为“奥尔夫乐器”。奥尔夫乐器分为无固定音高乐器、有固定音高乐器。无固定音高乐器一般分为四大类:木质类:单、双响筒,木鱼等,特点是声音清脆、明亮,没有延绵音;散响类:沙锤,串铃等,特点是声音散音量小;皮革类:各种鼓类乐器,特点是有共鸣声,声音低沉,音量较大;金属类:三角铁,碰铃等,声音特点是有延绵音,清脆。有固定的音高的乐器是音条琴,小钟琴等。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通常用到的都是无固定音高的乐器。对毛毛的音乐能力测试评估中有一项就是听辨乐器的音色,毛毛的测试结果是基本能够听辨,还是算不错的。使用奥尔夫乐器中的碰铃和沙锤在活动中带领毛毛一起玩一个叫“走走停”的游戏,选择这两个乐器的原因是它们之间的音色差别比较大,毛毛比较容易分辨。沙锤声响起的时候代表走,碰铃声响起代表停。比如:听见“沙叮”代表走停,听见“沙沙叮”代表走走停。这里规定走是往前走一步,停就是站在原地不动。最开始的时候教师需要在一旁提醒毛毛,经过几次游戏,毛毛已经可以独立完成。能够准确分辨碰铃和沙锤的音色之后,可以加入其它乐器设定动作,让毛毛可以听辨出更多乐器的音色。考虑到自闭症儿童眼神跟随的问题,乐器的位置要在毛毛两米处的地方,活动中要求毛毛的眼睛必须要看着乐器,一边来完成指定动作。

5. 身体律动

律动两个字是希腊语RrhmlDs发展而来的,英语称Rhythmic,是节奏的意思。律动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有韵律节奏的身体动作,而律动教学是通过人体有感情、有节奏的舞蹈,表现出各种不同高低、速度、力度等内心节奏的音乐内容。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主要以唱歌为主。它包含了律动、表演、音乐游戏、舞蹈四大类。律动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加深对节奏的把握,强化身体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在律动教学中,从最简单的“do re mi”开始,“do”是拍手,“re”是拍腿,“mi”是跺脚。根据老师给出的谱例进行律动练习。培养孩子的节奏感,从音乐节奏中获得对秩序的实体体验。从最简单的音高和节奏开始练习,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来实现律动的目的,促进身体协调。

谱例:

1=C  2/4

| 1 1 | 2 2 | 3 3 | 1 - | 1 1 | 2 2 | 3 3 | 2 - |

| 1 1 | 2 2 | 3 3 | 3 - | 1 - | 2 - | 3 - | 1 - ||

6. 绘本教学

绘本教学是指教师利用绘本材料,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集故事、音乐、彩图于一体的绘本教学可以给自闭症儿童留下想象空间。在绘本教学中,音乐为绘本渲染气氛,有利于自闭症儿童想象力的激发,自闭症儿童以直觉思维为主,在思维上存在刻板倾向,具有定势性,对于文字为主的学习感到复杂难懂,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绘本可以让自闭症儿童自由发挥想象,不受文字的限制。毛毛能够根据音乐的情绪感受快乐或者忧伤,但是对于其中真正蕴含的主题却无法把握,绘本可以使孩子在音乐欣赏的同时用眼睛去捕捉画面,直观的感受音乐主题。

例如在绘本教学《离家出走的小兔》中,教师设计体态律动,请毛毛扮演小兔,老师扮演兔妈妈。播放A段音乐是,请毛毛围着凳子学小兔子走路,播放B段音乐时,毛毛坐在凳子上,如果音乐停止还没有坐下,则被兔妈妈找到。在这个活动中,A音乐选择的是中速,B段音乐速度较快,毛毛需要根据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在刚开始进行这个律动时,毛毛无法快速根据音乐改变动作,一般都是在BY音乐放了一会儿后才知道变化。在进行了好几次律动后,毛毛可以做到一听见音乐变化就立刻改变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