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杨梦>> >> 正文

教学生态结构化可视化的展示课收获

发表日期:2019/12/21 23:41:14 作者:杨梦 有633位读者读过

  这周去百家湖小学,听了三节有关教学生态结构化可视化的展示课。三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且都突显出了本次教研的主题小学数学生态结构化的学习历程,使我收获良多。

  夏老师在《认识分数》这节课中呈现了很多,我在以前也听过很多认识的分数的课。夏老师这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首先夏老师的基本功是我要学习的,非常扎实,课堂上孩子的语言,特别是课堂中学生几个活动环节,夏老师游刃有余地组织学生的汇报、交流以及补充,让整个活动过程很流畅。第二,夏老师在概念教学中通过感性材料来突出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在概念的引入,概念的探索,概念的运用等方面做的很好。这一设计我觉得有两点非常棒。第一点感性材料的丰富,在认识二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的时候,夏老师不仅准备了圆形的图形,还准备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让学生进行操作。丰富的图形对于儿童二分之一以及几分之一概念的认识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材料,让儿童经历了结构化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明确学习的历程。第二点是这些感性材料的选择别有用心。活动一和活动二的材料是一致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材料的一致,有利于学生的抽象建模。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就自觉地说出我感觉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他的二分之一,我后来学生又讲我感觉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我们清清晰的看到学生的建模过程。

  第二节课是王军老师上的《角的变形计》,这个课是一个练习题的扩展延伸,说明王老师在平时的教学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的问题,能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困难,并依据这些疑问和困难来设计、拓展并展开教训。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在我们的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这些问题衍生出数学拓展学习的内容。同时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对图形关系,空间观念的学习。

  张校长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节课有几大特点。第一是由扶到放,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放大这一知识点,是老师“扶”着学生进行学习的,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把放大的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通过放大这一知识点有经历性的学习过程,形成了一个结构,为后面教师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缩小提供了一个学习结构,让学生学会结构后并会用结构。第二是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充分,课堂上不仅有小组的交流,还有大组的交流,这些交流也是学习历程的可视化。 可视化,除了看得见还可以听得见等等。第三,张校长这节课还关注了儿童整体的建构和连接。这节课不是在孤立的学放大,也不是在孤立的学缩小。在后面老师把放大和缩小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突显了前项和后项所表示的变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关系变化。通过这样的联系能够让学生对于放大和缩小有了整体关联的理解。

  听完这三节课我知道了学习历程可视化就是在课堂上看的到学,留的下痕,用的上言,唤的起思。我觉得这三节课都的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