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修班讲座有感
发表日期:2019/12/18 18:22:41 作者:黄如春 有602位读者读过
青年研修班讲座有感
今天是平常青年研修班中不平凡的一天。 平常在我依然像往常一样参加了青年研修班,不平凡的是下午学校领导特邀了“特级教师”,我终于不再“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决定开始有所“觉醒”。
换做以前,我可能不知道“特级教师”这个概念,但从上次参加了南京市科学新教师培训,认识了诸多学科上的“大佬”,但南京市科学学科的特级教师只有一人,这里强调下:全南京市众星云集,但只有一颗最亮。所以当听说是(#`O′)特级教师给我们讲座,我便开始有些期待,想看看这位站在众多教师前面的“特级”有何出彩之处。
从会议开始之前,这位特级教师并没有给我们“距离感”,反而很亲切,会议开始了,她也给我这种感觉。一开始我还在想这位特级教师并没有“妙语连珠”呀,现在想想,人家不仅是特级教师,而更是一位语文老师,想说的精彩不是易如反掌吗?原来,人家是想拉进与刚步入教师行列不仅有些生疏、青涩的我们的距离。她更期望带给我们满满的“干活”,也只有朴实无华的语言更有利于我们去汲取。(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叹,现在虽然我们都迫切希望自己变优秀,所以更急于求成地听授别人的经验、策略,“走捷径”的“干货”,没有说什么这又问题,但脚踏实地依旧是必经之路)这里问什么这么是哦,我也不是随便说说,体现在这位特级教师会议前不经意说到:“你们临到给了我一个小时来分享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我已经定了闹钟,到时间就结束。”细节之中透露着优秀教师的时间观念真的很好。
她一开始通过询问哪些是刚入职的新教师来选择讲哪些,最后她选择讲“教科研能力的成长”,为了强调她讲的有意义,她列举今年参加特级教师评比的教师在“师德”“课时”等方面都可以打成平手,其实就是看发表省级课题、核心期刊和杂志论文的情况,这里论文发表也就是科研能力的体现。讲座中她提到自己有个爱写教育随笔的好习惯,很多时候随笔因为其特点有的比较“无拘束”更能体现真是的教学情境,些教育随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写作”本事带来了不惧怕写作的心理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一些教育随笔源于真是教学经历,完全可以作为论文的题材,这也是为何长协随笔的林主任小摊:论文不就是几千字外加一些精华观点的原因了,所以我觉得决定今后多写教育随笔、勤反思。
接着她提到了一个与我的初三班主任一样的观念:做一件事,既然做了就认真去做,不然就别做,免得浪费时间。这点很对,做事的态度完全能觉得你是否能做好一件事。就这里,林主任也是坚持做了自己认为的有价值的事才有了如今的特级教师。
后面,她提问出论文三大块“内容创新性”“表达的论证性”“格式的规范性”这也是每个要写论问之前需要考虑的,其中,“格式的规范性”和“表达的论证性”比较“容易”学习,可通过阅读核心期刊上一些优秀的论文进行学习。而“论文的创新性”相较于其他两点就 难实现了,林主任一共提供了五种方法:第一,参考近一年的优秀论文,因为每个最新论文上一定是一些新的热点话题。第二,可以找华东师范大学翻译论著、北师大翻译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这些期刊都会翻译一些国外最新研究的热点话题。第三,还可以从最新教材种的案例中寻找创新,对比着旧教材。第四,可以在杂志社主题征稿中寻找,因为杂志社所证的话题一定是当下热点话题。第五,还可以从今年教育部纲领性文件(2019年6月发布)一共二十多条,每一条都可以找出创新点。说完这些方法,她后面就如何做到创新又展开,提出我们可以整合多篇论文(跨学科不妨是一种好方法)
除了寻找热点从别人的论文中寻找创新,还有一种完全自己的创新,就自我创新,他提到题目就得有“新意”期间她给了我们几个论文的题目让我们进行比较,发现好的题目一定是简明扼要的、立意新颖的。其中有一篇论文题目叫《贾府的茄子味和语文味》这个题目就很新颖很吸引人,贾府的茄子经过几十道工序已经吃不出原本的味道了,与教育应保持“语文味”形成鲜明对比。
林主任后面还推荐了几本书《人是如何学习的》《基于脑的学习》《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我想既然这几本很值得去读,那我就不妨去读一读,相信会有所收获的。
总的来说,这次讲座受益匪浅。简言之,教育随笔作用大、多阅读才能提到各方面能力、论文写作创新来源于各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