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丁卉>> >> 正文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20/1/1 20:48:46 作者:丁卉 有914位读者读过

       司马光》是统编版教材的第一篇小古文,由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早就接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因此这篇仅仅30字的课文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难理解。在三(1)班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旧知导入,激学生思兴趣:尽管这是第一篇小古文,但学生在一二年级早已接触过相关的经典,如《三字经》《姓氏歌,因此在这里我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篇课文导入。借助姓氏歌,我们回忆了“诸葛”“欧阳”“东方”等复姓,从而引入复姓“司马”,进而认识司马光。

2、多形式朗读,潜移默化感悟: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教师一短句一短句带读,长句跟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等形式,在读中促悟,引导学生发现朗读特点(小古文要注意节奏),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

3、分句领悟读,紧扣关键词:抓住“戏于庭”“瓮”“持石”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发现“倒装”(戏于庭),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操场上嬉戏”(戏于场),“在教室里学习”(习于室)……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4、图文结合认识“瓮”和“缸”:其实在宋朝还没有出现“缸”,而由于一直以来的思维定势,我们将“瓮”等同于“缸”,实际上,口小肚大的叫做“瓮”,而“缸”则是在“瓮”后演变而来,为了让知识更加科学性,我借助两者的对比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区别。

5、古今对比,感受文言文的短小精悍:这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时将老教材中的《司马光》一课拿出来和本课进行对比,学生发现原来的课文和自己讲述的故事字数很多,而本篇课文却很短,他们数了数,只有30字,也就是说,课文用30个字就将我们需要几百个字才能说清楚的故事讲明了,由此感受到小古文的魅力。

     在同年级教师帮我磨课中,我也意识到,学生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应该让他们喜欢上它,对它感兴趣,而不是一味的咬文嚼字,使学生感受到无趣,并且文言文非常简洁,大量“留空”,这些“空”都是要学生用现在的话给补充进去,让这篇三十字的古文充实起来。因此,在本班教学中,我增添了表演环节,“群儿戏于庭”,我让他们把教室当作庭院,你们在里面玩,玩躲猫猫,学生们有的躲到门后,有的躲到桌子底下,有的躲在椅子旁边......我再提问:你们的心情如何?学生们都说很开心。“是啊,这些在庭院里玩游戏的孩子们也很开心,有个小孩......”当一个小孩爬上瓮时,一不小心掉进了瓮,被里面的水淹没了,这时你们怎么做?学生们边跑边喊。我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表演,引导学生们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感知。

     本堂课生动有趣,学生笑声连连,可谓在笑中学,并且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通过课后的练习我发现,其实还有一点没有做到位:我们只比较了小古文的短小精悍,却忽略了现代汉语对故事情节细致生动的描写的特点。其实两者各有优势,我们在课堂上应该都加以渗透,这才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