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通往生活的桥梁
发表日期:2020/6/30 22:58:53 作者:王慧 有847位读者读过
架起通往生活的桥梁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的观点向我们表明了教学时,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学生、结合学生生活的,这在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尤为明显。比如,课程中有教学生排队的《大家排排队》、有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我们爱整洁》、有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的《小水滴的诉说》等等课程。这样的课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与以前的品社、品生课大有不同,正如孙民老师所说,道德与法治课变教教材为学生活,变学知识为解决问题,变文本逻辑为教学逻辑。
课程发生变化,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需要跟上脚步: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之前,我曾执教过《健康过冬天》一课,教材中以儿歌为引子,结合图片向大家说明学生由于运动不怕冷。第二个活动是冬天的保健。活动三是快快好起来(冬天易生病)。活动四是冬天里的“温暖”。现在再看这四个活动,我发现活动间是存在逻辑关系的。第一个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可以通过运动,让寒冷的冬天变快乐。但是,冬天也是学生容易生病的季节,所以在活动二讲解了冬天的保健知识。活动三举了在冬天得冻疮、发烧这两个典型案例,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切身体会当时的感受。活动四上升到了家人之间的情感和社会的温暖。我选择了前三个活动进行第一课时教学。为了激起学生共鸣,我授课时还以自己得冻疮举例,向大家讲解缓解冻疮的办法,这样更有可信度。教学时,我还带领学生一起搓手,大家通过实践知道了摩擦生热的物理知识,还知道了缓解冻疮的小妙招。也是通过这节课,我对上课有更深的体会:一节好的课,需要联系学生生活,只有学生切身地实践、体验过,获得的感受和知识才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