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张蓓>> >> 正文

动手操作,培养儿童理性思维

发表日期:2020/10/20 8:49:14 作者:张蓓 有572位读者读过

动手操作,培养儿童理性思维

小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过程目前还是以感性认识、机械记忆为基础,与此同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我认为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是很重要的,就“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 透彻的概念理解

只有基于精准的材料,才能进行透彻的理解,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课中,首先要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即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而成围成的图形。同学们对于这个概念其实是耳熟能详的,他们已经知道三角形“长“什么样,能简单地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然而对于怎样的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是模糊不清的。

因此,课前准备部分,我就分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准备4根小棒,分别是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

围三角形是操作活动中很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我耗费了比较长的时间,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操作往往能更好地加深他们的记忆。过程中随着对围成的三角形的不断调整,学生的细致观察、操作严谨也在不断升级,深刻体会什么是线段之间的”首尾相连“,为后续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奠定基础。

2、 敢于质疑

小学高年级时期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这要求数学老师在平时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展质疑、思辨思维,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

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中,我提出:将同样长的一根小棒任意剪三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发现有的学生能围成,有的学生却失败了。学生们提出质疑:都是同一根小棒剪出的,为什么有的围为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呢?

在这一问题中,学生思维被点燃,不由自主地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突破三角形三边关系中的难点: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迈向结论的核心地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设疑到质疑再到最后释疑,认识从感性形象向理性抽象得到了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