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螺旋”视角浅谈《力与运动》
发表日期:2020/9/25 22:41:51 作者:黄如春 有760位读者读过
以“双螺旋”视角浅谈《力与运动》
黄如春
科学学习倡导动手动脑和在实际经验中学习。第一次听到刘老师倡导的“双螺旋”培养思维的理念,让我联想到如今许多学者提出的“做思共生”观点,两者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尤其“双螺旋”理念有两条线,一条是“如何进行探究活动”即明线,另一条是“有效发展思维”即暗线。以问题串牵引学生思维,从而开展探究活动进而收集证据链,同时这些活动又去激发新问题,使得活动交织思维,让学生思维呈螺旋上升。
“双螺旋”结构得以不断上升离不开“问题串”和“证据链”,问题的产生就很重要,书本上的许多问题都是经过整理的,言简意赅,并不是学生真正所想,因此作为老师要将这些问题转换成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仅此,我就师傅上的《力与运动》发表己见。
《力与运动》的一单元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两个关键点得抓住,一是“力”,二是“运动状态”,我认为力的产生、力的种类、力的外在表现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当然重点应是力的种类,这一点在导入部分利用诗词举例就做的很好,新颖的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常见的力的同时也初步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都有哪些,后面总结的时候也规范了回答,这一点很值得学习,让思维变得可视。不过,这里我觉得也可以利用“运动状态的改变”来提一提什么是运动状态(静止、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运动的快慢、方向等)。第二环节首先演示用不同大小的拉力去拉小车,再提问学生两次的不同点,虽有学生会回答“用了大小不同的力”但可以引导这只是“力”,而你看不见,你看见的只是“运动状态的不同”即“快慢不同”,那么学生这时候就会想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关系,这就产生了第三个问题,引出活动“探究力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探究活动这一环节,我觉得引导得过于详细了,其实很多学生的已有经验是知道结论的,不妨直接让学生设计实验,围绕两个核心“力”、“运动状态”(运动的快慢)。强调“拉力”而不是其他力,反问学生用手拉别人不能看出力的大小,(学生可能回答可以看小车运动的快慢,这时候继续强调“力”与“运动状态”是有联系,但不是一个概念)。稍加引导用物体去“拉”,接着出示铁圈。后面绳子、方向、距离等我觉得可以直接说明,最后再反问为什么,学生一定知道原因,这些让学生干想很可能学生想不周全,不如提出后反问控制这些变量的原因。总之,围绕两个点“力”“运动的快慢”分别展开找寻需要的物品和测量的量。在小组汇报时,师傅也首先提问加“一个铁圈代表拉力是大还是小”,再提问“时间”,引导相同距离时用时短代表速度快,一步步引导再得出结论,这是帮助学生整理思维的过程,让学生思维“螺旋上升”而不是很突兀。
不过最后的视频“磁铁的磁力改变弹珠的运动方向”我认为可以放在前面导入环节,让学生不仅可以看图片也可看视频,显得更加直观,更有利于思维的培养。
总之,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粗浅的想法,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双螺旋”培养思维的理念,如有不当,恳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