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常态课点滴,提升教育机智
发表日期:2020/9/9 17:55:39 作者:黄如春 有555位读者读过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遇到学生新的或者是突发的情况,理性、正确地分析情况,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处理问题的能力。
没想到今年自己带六年级的科学,作为一个马上迎接小升初考试的年级,我在心里捏了把汗,一方面没有带过六年级,对教材不熟悉;另一方面,面对的是时间紧迫,不确定是否能圆满发、完成教学任务。怀着忐忑和期待,我开始了新学期六年级的教学工作。
我先打开新课标六年级阶段四大领域的目标以及各个教学内容。发现六年级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都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作为选修过生物和化学师范出身的我都觉得不在话下,但是当看见地球和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时,我开始有些不安了,毕竟这部分对教具的要求很高,因为研究的是地球和宇宙,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型支撑,学生很难有所体会。好在学校这学期为我们配备了一定的模型,现在还是得看自己了。
翻开上册教材,从这套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表”和“科学探究序列表”的图表中,可以看出,这套教材以整体结构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集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特别是引进了法国“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脉络,使教育有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感觉。尤其在,教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时,这一单元是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一次跨度,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钥匙就是显微镜,因此第一课便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然而观察过程中并未发现明显的微生物活动的迹象,后面借此我让学生猜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猜想是因为操作的不当,于是我便再次针对操作过程中的易错点,让学生自己纠正,在排除操作不当的可能性后,学生猜想可能是水质太干净了,借此,我让学生自制小水塘,水质很脏,但仍然看不见,学生又开始猜测会不会是微生物死掉了,此时我反问学生:微生物无处不在,这个可能死了,那么庞大的数量,难道都死掉了吗?并明确和学生说明:你只是暂时看不见水里的微生物,而不是它不存在了。显微镜的作用只是将体积微小的生物放大,放大之后你便看得见了,那么到底耀放大多少呢?有没有明确的答案?是不是每个微生物都要放大同样的倍数?一系列问题之后,学生意识到问题出现在显微镜本身身上了,原来只是显微镜放大的倍数不足以看得见微生物。于是,我引出了放大倍数更大的电子显微镜。
原本学生看不见水滴里的生物我是没想到的,借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学生能借助显微镜观察,知道显微镜的一些操作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有时候,教育机智是需要点滴积累的,希望本学期六年级的教学能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