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茅成>> >> 正文

[原创]上完公开课后······

发表日期:2012/9/28 19:24:48 作者:36662 有557位读者读过

上完公开课后······

湖熟中心小学 茅成

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参加这样形式的公开课,所以自然在准备上也要特别用心。今天课在紧张和汗水中终于上完了(尤其是还没上的时候紧张到头发晕,课刚开始也是汗流浃背,终于明白有的老师上课留那么多汗是为什么了),回想起来有很多感触。

感触一:结果不是最重要,重在过程。是的,作为新手老师的我,上好每一节课,认真的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不断地进步是我目前追求的。也许那点小小的进步在别人看来不算什么,但是在我看来今天的我能比昨天的我进步一点也是值得高兴的。就拿这次执教的三年级《认识分数之认识几分之一》来说,它代表了我对中年级课程的挑战,是我对不同年级课程体验的一个开始。这次的课真心的让我体验到不同年级的课真是有很大差别,因为学生的生心理变了,教材所要体现的内容思想也变了。第一次试上在三(4)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年级和学生的情况,以至于我的课上的很累,通俗的说“上不动”!幸亏请教了很多领导老师,才让我慢慢地找到了出路,我觉得这个在摸索的过程,让我觉得很温馨,大家都给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计策,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雁过留痕,我喜欢这种准备再准备的充实感,因为真的能学到很多关于教学、学情等更细致的方面。

感触二:解读教材,需要集思广益方显透彻。因为是跨年级,对于我来说,不上不知道,一上真是下一跳:《认识分数》是小学阶段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它涉及到了学生对新知识概念的认识,加上学生刚从二年级升上来,很多心理生理都在改变,虽然理解能力在提高,可是学生对于这样一个数的新篇章的学习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如模型的建构,语言的理解还不到位。第一次试上就是没考虑这点,在提问语的设计上就偏大了,学生一下子不能完全理解;在对二分之一意义的渗透上学生语言的完整性不够以至于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上还不尽人意;由于对中年级课程的陌生,在备课的时候整个环节的设计也有不合情宜······但是面对这样的问题,领导老师们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让我在新授导入的时候创造“不公平的矛盾”引出“平均分”;有的让我在对二分之一意义的理解上多让学生说,学生理解,然后慢慢完善,再把“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分,每份就是分之一”借学生之口说出来,这样学生才更深刻;有的建议在动手折长方形之后就出示其他几分之一的练习,让学生说几分之一的分数,然后借学生之口总结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进而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没想到在正确的指引下,学生是完全可以做到正迁移的,他们真的能够自己把这部分内容自己内化;有的提出与其要求学生着几分之一,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分数,既能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另外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真了不起,真是大大地改变了我“生怕不教学生就不会”的老思想,有时候放手就是最好的教学;对于细节方面,如准备哪些物品,强调学生注意力等都给了我宝贵的提醒······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磨合复备的基础上,一节在我看来比较顺的课终于形成了,如果考我一个人在那里看,在那里想,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效果的,真是真心的感谢帮助过我的每一个教师,谢谢!非常得“实惠”。

感触三:新课改的引领很有必要。因为是认识分数,单一的讲授举例子早已不能适合现在的课堂,动手操作体验知识是重中之重。真的,当学生通过直观的分蛋糕引入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造一造等环节让学生去实实在在的体验“分数的几分之一”,然后再抽象出来“分数的意义”,这样子学生既学得轻松也不会觉得在课堂上只是传统的“听众”,而且这样子经过自己的探索得来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就像那句“听一遍忘了,说一遍记得不太清了,做一遍印象最深”!

感触三:“生成”运用的好会事半功倍。今天在“比一比”分数大小这一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让学生动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原片重叠在一起,比较每种所占涂色部分的大小。谁知课堂上“小小数学家”王纪训的发言让我出乎意料,他竟认为“1/4”大,因为分母大(而我以为他是不会这样想的)。当时我有点惊到了,可是课不可能完全按照我设想的那样,如果非要按设想的来势必会耽误时间,不如来场“小小辩论赛”,张开了正反方的较量,果然以张晓薇为首的反方意见不同,这一辩啊,反而使其中分数大小内涵的比较更加清晰了,我觉得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折!

其实不止这些,对于这节课的不足和注意点更需要我好好反思,在这样一整个过程中,虽然之前很累,可是上完后的收获不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