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发表日期:2020/10/29 0:07:25 作者:丁卉 有1083位读者读过
小学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因此“小学语文课堂留白艺术”就是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白的艺术性探究。留白的前提是教师需深度挖掘课堂教学各要素中的空白处和含蓄处,既应该考虑到所教学的对象和内容,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及学情,又要深度挖掘文本的空白处和含蓄处。语文课程要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灵动、幽默,能够烘托出情境,实现多元、有效地互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富有创设性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彰显小学语文课堂留白的艺术性。教学的细枝末节处扎实铺垫、巧妙布白是指教师秉承着虚实相生、疏密相间的教学思想,在言语间、环节中留出空白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指处处皆留白。
写作教学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具体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对此进行留白性地尝试,教师需要不断地通过学生的作文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写作现状及水平。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力争学生的写作个性、创新,且富有活力。
一、教学案例
在教研活动中,我听了我校三年级Z教师的习作课,本次习作课的主题是“猜猜他是谁“的人物类作文,在课前,她给学生布置了“猜猜他是谁”的写作任务,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批阅、修改,收集了不同层次的作文片段,在课堂上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
Z教师以“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明确了写作目标。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她总结出大家可以从外貌、性格、语言、行为、喜好等方面着手进行习作。然后,Z教师利用课件匿名出示课前让学生写的作文片段,通过呈现由模糊到清晰的人物形象,学生进行比较探究,感悟写作的要点——抓住人物特征,选取典型事例,千人千面。最后,Z教师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写作,并利用投影分享了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
从案例可知,Z教师的课前准备十分充分。教师只有扎实备课、根据学情、课标个性化设计教学,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使留白的艺术性余味幽远延绵。然而,通过对Z教师所教三年级学生的作文的翻阅,我发现,该班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作文内容相似。
后期,通过一次次的作文批改,我发现很多学习写作的学生普遍存在套用模板的情况。使得写作千人一面,落入俗套。
二、原因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写作,由于经验不足而产生畏惧心理。在积累写作素材与方法的过程,难免使写作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从教师的角度调查发现,面对大班额教学的现状,结合小学语文学科基础性的特点,再加之各类教学活动在同一时间段上的重合,教师实施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工作性质显得繁重。具体表现为:一堂写作课呈现的背后可能需要教师二次批阅,甚至多次批阅学生作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整合、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容量大、耗时长。此外,写作教学的课程计划具有间隔性,即教师引导教学、学生尝试写作与教师反馈意见、学生修改作文之间不是连续发生的,是以教师批阅学生作文为衔接。在此期间,教师还要为阅读教学备课,批阅练习册、生字本等作业,多项工作的交织使教师对于个性化的习作教学力不从心。三年级是学生尝试习作的萌芽阶段。教师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时,不敢把写作的自主权留给全体学生、全部留给学生。
二、解决策略
要想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实现留白的艺术,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个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整合的空间,给学生留下独立审题、选取材料、列出大纲、表达和修改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1)扎实积累,放心留白
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意识与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阅读、朗诵和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扎实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放手,给学生留下自主写作的空间。使学生有景物可以描述、有事情可以写,有感情可以表达、有感受可以抒发。自三年级开始习作以来,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写摘抄、积累好词佳句,引导学生把每天的一点一滴情感记录下来,让他们在记录自己情感的过程中丰富情感经验,以便为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先“玩”后写,点燃兴趣之火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所写。”这句话揭示了写作的规律。学生写作文若心无所思,情无所动,必然搜索枯肠,无言可述。
在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题目为“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我在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每组中选择一名同学将手轻轻地、慢慢地伸入信封,千万不能直接拿出来,更不能让其他同学看到。请组内旁观学生和操作的同学分别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心情。我又请组内一位学生拿出了信封里的“神秘物件”,原来是一把格尺和一些碎纸屑,这时,不少学生发出了“哦~”的声音,原来是这些东西呀。这时,我也让学生们记录下此时的心情。然后我讲明实验和观察的要求后,组内一位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他是如何做的,然后轮流操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做这一项小实验,我看到有的小组学生指着摩擦后被格尺吸引上来的碎纸屑满脸惊异,连忙喊周围的同学前来围观,有的小组学生垂头丧气,时不时看看那些实验成功的小组……实验结束后,我询问那些小组实验成功了,哪些小组实验没有成功,并且明确无论实验是否成功,都是属于自己的宝贵经历。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再把自己做实验的过程和心情记录下来。
小学生的生活充满了纯真、童趣和快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应该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着手,精心引导,让学生玩中生乐,乐有所思,思有所悟,有感而发。
(3)个性目标加减法
个性目标加减法是指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优势潜能和实际困难,准确把握其“最近发展区”,适当减少或增加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差异性调整,制定有梯度、可操作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做减法,是指减去学习障碍学生暂时不能达成的教学目标,如课文理解、拓展阅读等。做加法,是指增加诸如个性学具、小锦囊、同伴指导等支持策略,助力学习障碍学生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目标,同时在生活、交往等方面加强技能培养。如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词语,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倾听、
(4)先写后评,品析妙笔
先写后评式的写作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介绍写作主题,简单导入,让学生先独立写作,教师修改后挑出不同层次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经过欣赏和评析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和同学的修改意见独立修改并誊写,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蔡格尼克效应”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个体遇到未能完成的任务或问题时,紧张情绪无法及时消除,记忆会更加深刻。将这种心理效应运用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来,教师不直接给出修改建议,而是将知识点转化为有效的问题或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相比之下,这种方法给他们留下了更多的写作和修改作文的机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