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20/11/28 21:25:32 作者:牛群群 有510位读者读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阅读量的支撑。以课本为载体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课外阅读的支持。此环节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内容,意在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成功之处:
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古诗,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不足之处:
在这次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引导得太多,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大胆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建议: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一步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之间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方法尝试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用现代文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古诗。让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入情入境地诵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另外,比喻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有助于塑造形神俱似的艺术形象。修辞手法是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类似点”进行突破,带领学生体悟诗词中的比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