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片教研:《司马光》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20/12/30 14:54:43 作者:王佳清 有645位读者读过
《司马光》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课文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
编者选编此文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小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经典,发扬国学。
2020年12月17日,我来到了将军山小学,参加联片教研活动,听了赵清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整堂课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好。
文言文的课堂重在“读”,特别是对这类小古文而言,尤其重要。刘老师的课堂中,以“读”为主线,并将“读”贯穿始终,通过指名读、同伴领读、逐句练读、借助插图挖空的形式记忆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学生以读促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最难的便是句读和节奏,而刘老师通过逐步出示朗读的要求,一步步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出节奏,也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明白要在人名的后面、动词与动词间停顿一下比较合理,无痕地引领学生从易到难的有节奏的读完整篇课文,这么做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刘老师在这堂课中,也成为了学生学习最好的“摆渡人”。
突破朗读的难点以后,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刘老师将学生熟悉的古诗和文言文作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两者学习的共同之处,这不仅做到了前后知识的勾连与融会贯通,也将文言文的学习降低了不少难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作文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了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插图和注释,以及自己设计的“支架”,降低了学习古文的难度,学生轻轻松松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教学司马光救人这句话时,刘老师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能干的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听了赵清老师的课,让我获益匪浅。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更是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有心培养,都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将实践课堂,努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