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小青发班活动后记
发表日期:2021/1/1 13:09:46 作者:许宝元 有891位读者读过
在本次青发班的活动中,我作为其中一位上课老师,不仅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思考了很多平时还未思考到的问题,同时也在其她两位上课老师的课堂展现中学习到很多她们的经验和闪光点。最后我们小组在桂老师的带领下所进行的评课活动也让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思考了很多,下面就我所呈现的这节课来谈一谈我的教后反思:
首先,在教学设计的大方向上,我和另两位老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频率副词的处理上,我选择在文本处理完后再讲。原先备课时我的思考是准备将频率副词的处理主要放在第二课时的语法板块,所以在第一课时就没有给太多时间。但在最后的输出环节,需要孩子们运用这些词时,由于先前处理得不够,就导致后面需要孩子使用这些词时,孩子们其实不太能理解这些词的细微区别。评课时,桂老师给我的建议是:频率副词的处理还是应该放在导入环节介绍我的周末活动时和活动内容、日历的讲解一起呈现。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白这些词各自的频率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备课时一直头疼的地方现在明确了思路。
其次,桂老师指出我们青年教师上课容易有的通病,即课堂肢体语言的使用不够夸到位。对于这点我深有感触,因为自己本身性格的原因,比较放不开,很多时候伴随课堂指令的动作就会做得比较含糊。我自己觉得已经做了,但学生呢可能并没有感受到我的意思。这么一来,不仅是在课堂气氛的把控上遇到困难,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也容易产生信息差,导致我的教学目的难达到。桂老师给的建议包括在说学习要求时,要确保孩子们眼睛都在老师身上,说话的节奏要抑扬顿挫不能太平,该快的地方要快,但给指令时一定要慢下来,等等这些确实也是我常常容易忽略的地方。有时我还在奇怪怎么学生好像没明白我的要求,殊不知原来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此外,桂老师给我和周老师的课还提出了一点共同的建议:避免PPT上呈现大段的文字,因为孩子们很少会真正愿意去看那些句子。听到桂老师地这点建议时,我恍然大悟!是啊,别说小孩子了,就连我们大人也讨厌看又多又长的句子、文章啊。应该用精简的短语代替长句子,老师一边说句子,学生一边抓重点,这么一来,孩子们不会有先入为主的抵触心理,注意力也能落在重要的地方,课堂效率也能有所提升。如何让我的课堂呈现得既明确又精简是我接下来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在文本处理的方式上,我选择提前准备好词条,让学生贴进而完成板书上的思维导图。其实在备课时,也尝试过让学生上来写,这样稍微有些难度不至于让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流于形式。但由于担心学生在前面找出key words的环节理解不够容易写错,也怕时间来不及,所以就放弃让学生生成的板书,选择了一个不太会出错的处理方式。后来在桂老师的解释中,我明白了让学生写这个过程的重要性。也许,我的课堂流程确实在我的掌控中免于出现临时问题了,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却意义不大,并且如果我总担心学生犯错,那么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学生也无法真正学好英语。
文化渗透环节,我在备课时选择了一段介绍英国人周末的小视频。尽管,我对视频进行了后期的处理,加上了一些短语帮助孩子们理解,但在视频的语速方面考虑不周,导致课上可能很多孩子只关注到了画面,没能更好地达成文化渗透的目标。其次,桂老师对视频内容的提议让我也意识到关于文化渗透的方向不一定非要舍近求远,让孩子们看一看我们中国人的周末是怎么度过的也是很切题的。确实,孩子们在学习英语的这条路上,不仅要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有了解,还要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向内的探寻能够让孩子们更多地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
在最后的输出环节中,我的设计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理想中的周末,也是希望学生能够借由课上的这个环节抒发生活中的不快和无奈,但在教学环节的思考上有些许欠缺。在要求学生动笔写之前,我应该先请几位学生简要说一说他们可能想做的事,稍作评论和引导的话,孩子们应该能更好地理解‘fantastic weekends’的含义,也能为写做出更好的支撑。
总的来说,通过本次青发班的活动,无论是我自己准备课的过程,还是与各位老师的研讨,都让我收获满满。很多我自己身在其中根本没想到的部分,听了桂老师和其她老师的建议,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十分珍惜桂老师的倾囊相授,同时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我们青年教师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