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解题思路 促进思维发展
发表日期:2021/3/25 18:08:47 作者:杨梦 有947位读者读过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这节课刘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策略使用得当。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刘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围绕形成思路这个重点,通过两次体验、两次回顾,采用步步为营的方式,及时总结归纳新思路的方法与特点,从而使新策略由暗到明逐步清晰最终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节课,刘老师先扶后放,注意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新策略应该怎样去想以及这样想又什么好处。刘老师引领学生两次体验,共同学习。第一次体验是解决“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由于“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较难理解,刘老师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然后组织交流,分析数量关系这个重点环节,教师放缓教学节奏,引领学生一步一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展开思考。在经历第一次体验后刘老师随即引导学生展开回顾,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次体验解决“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使学生再次经历理解问题,得出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进一步积累从问题想起的解题经验。经历两次体验,刘老师引导学生展开全面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明白从问题想起要抓住什么去想,怎样去想,并且感悟到这样去想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整节课,学生思考从跟着老师走到会自觉运用,没有花哨的形式,而是积极的思考,由于引领到位,突显了新思路,新方法,所以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像一盏明灯,指引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刘老师这节课十分重视策略的形成过程,而非问题的解法和结果,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因此,每一次解决问题以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对解题策略的提炼和整理,不在解题过程和解题结论上做过多的纠缠,甚至,在想想做做时,部分题目只让学生补充条件,不计算,学生只要能够补充出相应的条件,就足以说明他们对题目已经理解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解题策略方面的发展。
对于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刘老师是按照“带来的钱-用去的钱=剩下的钱”的顺序呈现的,不过我觉得“剩下的钱=带来的钱—用去的钱”更能够体现“从问题想起”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例一的时候,通过“剩下的钱是什么?——要求的问题。带来的钱、用去的钱是什么?——要找的条件”这样的问题串,使学生逐步感受从问题想起的特点和优势。
其实现在我在教学高年级解决问题的时常会有这样的一种困惑:学生在读题以后不知道怎样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其实,这样的现象不是一句简单的“不理解题目意思”就能搪塞过去的,追根究底,是因为学生不会分析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觉“准确、快速”上,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从问题想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