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黄如春>> >> 正文

《石头》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21/3/10 9:10:24 作者:黄如春 有3831位读者读过

 

《石头》教学反思

本课在任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观察石头的角度不全面②学生很难对特征不明显的石头进行分类③时间匆忙。这一课的设计思路是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认识他们的特征。教材按照总体——个别——总体的逻辑结构设计活动的,依次是:在生活中发现石头(总体),观察并描述石头(个别)的特征,按照摸一个特征给石头(总体)分类,进而讨论石头的用途。

本人课前布置了小人物,让学生回去寻找一块石头带过来。这里符合本单元的设计思路“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并且增加了科学的趣味性。学生课堂上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石头是从哪来的,但笔者发现学生的石头来源单一,主要取材自路边和自家院子。

观察石头这一环节,学生大多数会从颜色、大小、形状这些方面进行描述,而光“用眼看”不行,还要继续强化学生多种角度观察的意识,尤其是“用皮肤去感受”,其中皮肤感受的程度也存在着不足,学生会将石头的形状认为是皮肤感受到的,而忽略石头表面的光滑与粗糙,这一点我在上课时经常遇见,所以要让学生重点放在“感受”,而不是“摸形状”。

本课另一个重要环节在于给石头分类。而这一环节难点在于学生能对一些特征明显的石头(比如体积特别大和体积特别小)的石头进行区别和分类,但对那些特征不明显(相似性比较多,而区别不那么大)的石头进行分类,学生则很难将它们分类,如果让他们单独说说每块石头的特点,学生都能进行描述,因此要更加培养学生按照多角度分类的能力。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拼写、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因而在对石头进行观察并描述时花费时间较多,在用气泡图记录观察到的石头的特点时出现拼写困难,剩下的时间较少,所以在给石头分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较少,所以本节课显得“头重脚轻”。

其实,本即可更应该让学生从“玩中学”,体验石头这种大自然资源带来的快乐,本人相对本课的各个环节优化,将每个环节设计一些游戏环节,更加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分类环节,一改以往的任务驱动,让学生根据分类的任务进行活动,可以设计“找朋友”游戏,游戏规则为让每个石头找到与自己有相同特点的石头,这一既增添了兴趣,学生也更加乐意去给石头分类了,增加了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任教低年级学生更要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开展适合的教学环节,将一些任务化的活动生动化。                                                       学生带来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