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21/4/14 17:44:51 作者:王紫薇 有526位读者读过
《认识角》反思
本周三我听了罗老师《认识角》一课,罗老师对于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环节设计层次分明、衔接流畅,课件简洁实用、板书工整美观,教姿教态端庄亲和,整体的课堂调控也是非常好的,值得我学习。
罗老师在课的开始先带领学生通过“图形王国”的情景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图形,接着将各种图形“藏”在信封之后让学生去猜是什么图形,然后问学生是怎么猜的,进而引出了“角”,揭示课题《认识角》。导入环节非常有趣,“图形王国”的情景符合低年段孩子的认知特点,“藏”字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很高。
随后,罗老师出示课本情景图中的三角尺、纸工袋、闹钟等物体,让学生找找角、指指角。学生指的不规范时罗老师及时纠正,并配合手势语言亲自示范指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学生们都很配合。就是在指一指闹钟上的角时,有学生指出闹钟上圆圆的耳朵的“耳朵”、直直短短的“脚”是角的时候,罗老师没能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加以深入探讨,是一个比较可惜的小问题。
然后,罗老师将同学们指出的角从实物图中“请”了出来,生动形象地完成了“角”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接着发出提问:观察发现它们三个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受?于是学生经历操作、思考、交流、归纳的过程共同得出结论:角上尖尖的的地方叫“顶点”,直直的地方叫“边”,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整个过程自然合理,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下一个环节进行了画角,进一步巩固了顶点和边的概念,由于时间原因,罗老师没有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角,而是自己板书示范了画角的过程,配合手势向学生介绍:1个顶点,2条边,这是一个角(标上小弧线)。接着,学生上台指一指角,并自己说一说。请多位学生上台介绍角,巩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的概念。
下面,罗老师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并指一指。学生指出黑板上、数学书上、尺子上等都存在角。这一过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以致用。
接着罗老师出示了三道练习,紧扣角的概念组织学生辨角、数角。这一过程中罗老师很多小细节处理的很好:当学生将“顶点”说成“端点”的时候及时纠正;在辨角环节中,设计变式,将其中一个角进行旋转,提问学生是否还是角;练习形式多样,辨角时让学生判断,是角就向老师竖起大拇指,不是角就把大拇指反过来,数角环节做对了就向老师挥挥手,这些小活动非常适用于低年段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是我要学习的。
然后进入了做角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选择一种材料创造角,在小组中展示,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当学生展示用毛线做的角的时候,教师追问“手松了还是角吗?”;用吸管做角的时候教师追问“吸管折的地方弯了还是角吗?”都进一步巩固了角的特点——尖尖的角和直直的边,这一过程处理巧妙。做角的环节,教学过程开放,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的形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交流时,融入了背景音乐,将枯燥沉闷的课堂转变为一场艺术的展演,学习的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用于表达观点展现自我。做角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毛线、圆片、吸管、纸条、图钉等,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也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
随后引入了活动角的概念,在黑板上分别展示了教师做的大活动角以及学生做的小活动角,要求学生说说有什么异同。最后得出结论:相同的地方是都有1个顶点和两条边,不同的地方是角的大小不同。通过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进而追问角是怎么变大的?学生充分操作发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张开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张开越大(小),角就越大(小)。接着罗老师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问“你们手中的三角板和老师手中的三角板的这个角,谁的更大?”学生思考,并通过重合的方法得出一样大的结论。接着又出示了两个张开程度相同但边的长短不同的角,多媒体展示两角重合的过程,进一步论证了观点“角的大小和两边长无关”。然后通过时钟的题目进行练习巩固角的大小知识点。我认为这里的处理方式很巧妙,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课的最后,罗老师提出:“如果你的身份是角,请你介绍一下你自己”。我认为这一环节设计的很好,没有生搬硬套地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而是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了本堂课的重难点,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并自信地向罗老师介绍了角的特点,罗老师很顺利的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
听了罗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生涯里,我也要向各位优秀的老师们多多请教学习,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站稳讲台,看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