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发表日期:2021/4/22 18:37:03 作者:杨梦 有794位读者读过
《认识角》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由现实情境中的事物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在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以前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中都有角。罗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图形的知识经验,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了猜图形的游戏活动,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来。在圆与三角形的对比中,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借助三角形的名称和图形初步感受“角”这一新朋友。整个导入趣味十足,让孩子头脑中立马有了关于角的印象。
罗老师《认识角》这节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让学生动起来”理念,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通过例题情景中三角尺、数学书封面、钟面中找角,并把这些角移下来,抽象成数学中的图形。但此时学生对角的感知并不充分,角的表象并没有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因此,教师又设计了指角、画角、找角、辨角等一系列直观活动,让学生在指一指、找一找的操作中逐步感悟角的共同本质属性。随着教学过程逐步推进,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表象自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并清晰起来。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的过程中,罗老师放慢了脚步,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学习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作角,学生发挥想象,用小棒、毛线、圆形的纸和吸管做出很多不同类型的角,并一一展示。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不同材质的操作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感受做角的乐趣,也为后面比角准备了操作的资源。除了让学生经历抽象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的图形,罗老师还要让学生感知角是有大有小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角的大小和所画边的长短无关是没有知识基础的。因此,教师教学时只是定位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让学生拉一拉角的两条边,直观地看到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角就变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小,角就变小,从而感知角是有大有小的。同时,借助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上同一角的大小比较,和一个角的边不断变长后,角是否有变化的活动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在教学的过程中,罗老师很有意识的去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学生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同时他们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尤其实在利用活动角去感知角的大小与其的张角有关,在操作与合作观察中得到收获。同时罗老师很关注细节,这节课有不少环节做得相当精细。比如,在指角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的说法;在教师示范画角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