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姬荣荣>> >> 正文

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21/5/25 15:15:37 作者:姬荣荣 有876位读者读过

 

听课反思

今天有幸参与陶吴中心小学承办的“品汉字之魅  解文本之味  显教学之趣”专题研讨活动,通过三位老师呈现的教学课堂,我领略到标题中三者之间的联系,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有趣和魅力,更在生字教学和课文朗读上收获颇多。

第一节课周老师执教的《火烧云》,带我感受了中国汉字的魅力,更在朗读中领略了课文的有趣,仿佛看到了美妙绝伦的云彩。虽然是三年级的课堂,但我看到周老师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例如:字理法学习“彤”字,借助图片认识“檀”字,通过偏旁理解“盈”字等等。让每一个“生”字都源于生活,又感觉每一个字的构成是那么有规律、有意义,无可替代。在学好生字的基础上,在指导读好词语,读出“红彤彤”之红,读出“笑盈盈”之满......再通过一幅幅漂亮、动态的火烧云的图片,孩子们就能很直观地感受到火烧云变化之多、变化之快,自然也能通过朗读将这火烧云的美读出来了。这节课上,让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语文课堂读的重要性,简短的笔记圈一圈,“读”一直在不断地出现,指名读、齐读、男女生交错读、师生合作读、小组赛读,以及后面的配乐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每一自然段都在读,采用不同方式读,读的要求不断提升、不断进阶,在读中“解文本之味”,用不同方式的读“显教学之趣”,周老师更通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美。再反观自己的课堂,朗读似乎并不到位,课堂是不是有所偏颇。

第二节课是夏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是一篇五年级的文言文。夏老师抓住主要任务,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组词、补旁白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感受杨氏子的人物特点。对古文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读,再通过各种方法来尝试理解。整节课,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生字教学环节,夏老师也是借助图片、字理识字等方法来展开,例如:教学“诣”时,通过注释理解字义为拜访,,然后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古人拜访时彼此交流问好,所以是“言字旁”,而右边的“旨”就像是弯腰鞠躬的人,这样一看,这个“诣”字形和字义的联系甚是有趣呢。夏老师的朗读教学,让我看到了古文与白话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将文本读通、读准的基础上,更要读出节奏,在读出画面感。

第三节张老师执教的《池上》,精美的板书、丰富多彩的课件,加上老师动听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了课堂的趣味,认识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课堂中设计的演一演、做一做动作以及视频动画的展现,“采莲”的识字游戏又在玩中巩固所学,激发了孩子识字的兴趣。更让人值得敬佩的是,三位老师在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同时,每一位老师都充分留足了课堂书写的时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再次给我敲响了警钟。在最后的分享环节,让我学到了在朗读指导上要关注“的地得着了吧呢吗”这些轻声,注重朗读指导。

三位老师的课,让我在识字教学、朗读指导和课堂评价等各方面都学到了许多。汉字之魅、文本之味、教学之趣,三者相辅相成吧,如何达到其中之一的目标,是我接下来要努力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