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王紫薇>> >> 正文

《认识三角形》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21/6/1 16:11:10 作者:王紫薇 有1860位读者读过

    今天听了陈士勇老师执教的《认识三角形》一课,给我的启发很大,同时也引起了我对我校“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乐真”课堂内涵的深刻反思。下面谈谈我对看法:

课的开始陈老师出示了学生们二年级就熟悉的活动角,和一根每天陪伴我们数学课堂的小棒,并提出要求“你能将其固定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们都纷纷举起了小手。指名学生上台操作后,陈老师引导学生们感受,活动角被另一根小棒固定成三角形后“不能活动了”,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体现了教育的无痕。

接着,陈老师课件出示了几张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有自行车、立交桥、篮球框、摄影支架、吊塔等,让学生上台指一指“你所找到的三角形”,并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见到过三角形”。孩子们都兴趣盎然,七嘴八舌地说到“三角尺、三明治、红领巾等物品中都能找到三角形”。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民主、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仅使学生真切地置身于生活场景中掌握了知识,也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体现了快乐体验做“真”人,乐学好思求“真”知的“乐真”课堂内涵。

然后,陈老师请每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小棒,要求学生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并将学生做好的三角形放在实物投影仪下向全班进行展示。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展示时陈老师故意举出反例,将围成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小棒放歪,使其不能很好地连接到另一条边的顶点,这时学生们纷纷提出质疑,这样就不是一个三角形了。于是,陈老师趁机追问:为什么这样就不是三角形了?学生们展开讨论,表达观点,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首尾相连。因此得出三角形的定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的图形叫三角形。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到困难、乏味。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从操作中得到结论,从活动中得到感悟,这远比陈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定义要印象深刻得多。只有学生们充分的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才能把知识点记得更牢。陈老师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学生“乐思”、“乐学”、“乐为”,才能更好地促进深度学习。

做完了三角形,陈老师要求学生们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要求学生去观察发现所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在陈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自主归纳出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线段。陈老师又提出疑问“为什么一条线段有2个端点,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却只有3个端点?”学生表示因为端点两两重合了,通过回答进一步强调了三角形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的特点。接着,全班齐读三角形的定义,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然后,陈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图是三角形并说说理由,巩固了学生对三角形定义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陈老师秉着“以生为本,为学而教”的核心理念,落实了“学、议、导、练”四个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学习内生力,帮助其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学习力。

接着,陈老师课件出示课本“试一试”习题,要求学生任选方格纸上四个点中的其中三个点作为顶点画三角形,并提问是否任意三个点连线都能画出三角形呢?学生自主完成操作并发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可以在同一条线上”。为了巩固强化这一知识点,陈老师提出了另一个活动,用吸石表示顶点,在黑板上先固定两个,请学生上台去放第三个,使三个吸石作为顶点能连线成一个三角形。多名学生上台尝试后发现,有无数种不同的摆法,但唯独不可以将第三个吸石放在前两个吸石的同一条线上,于是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可以在同一条线上”的理解。陈老师教学方式新颖,别出心裁,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最后,陈老师巧妙地从放吸石的活动过渡到了认识三角形的高的教学环节。他将学生放的多余的吸石从黑板上拿走,只留两个能连成三角形的吸石在上面,并将连成的两个三角形连线画出。提出问题“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回答“有高有矮”。陈老师进一步追问“那你能画出你心目中三角形的高吗?”学生尝试画法,教师出示反例指导示范,教学使用直尺,利用直角边,精确画出三角形的高的过程。紧接着,陈老师课件出示变式,“将三角形进行旋转,它的底和高变了吗?”。从而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从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细节的把控,及时质疑点拨,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整体教学目标明确,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各环节安排紧凑,层次鲜明。

陈老师的课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内涵与思路,充分体现了教改的理念。课堂参考“乐真”课堂的结构,严格落实了“学、议、导、练”四个环节,也体现了“五育融合”理念,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快乐体验做“真”人,乐学好思求“真”知。教师秉持“以生为本,为学而教”的核心理念,实现了学生“乐思”、“乐学”、“乐为”的教学目的,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教改非几人之事,感谢陈主任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展示,吾辈定见贤思齐,将教改严格落实平日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