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听后感想
发表日期:2021/12/2 16:02:00 作者:杨梦 有2476位读者读过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内容,是继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起”之后的又一解题策略。相比于”从条件想起”的顺向思维策略,“从问题想起”的基本思路是由“果”索“因”、逐步推理的过程。由于是逆向推理的思维过程,难度会较大,不易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这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极为关键。下面结合张老师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呈现例题,“从问题想起”的需求呼之欲出
张老师首先呈现情境图,引导学生选择条件、提出问题,学生能体会到根据图中条件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从条件出发”会产生多种问题结果。接着,出示例题,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立刻集中到问题上,此时课堂状态由“放”变“收”。学生能自觉感悟到如果仍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条件众多,思考过程反而盲目。此时,由“果”索“因”,“从问题想起”更能快速找到有用条件,排除多余信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明显效率较高。
二、问题解决中,先“扶”后“放”,新策略逐步明晰
第一个例题的教学,策略上以“扶”为主。根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首先理解题意,抓住“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一关键信息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讨论中明确含义。紧接着,“分析数量关系”是重点,张老师带领学生从问题出发,联系条件,一步一步分析推理。这一环节中,不惜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从而熟练并理解新思路、新方法。列式解答后,教师可以用设疑的方式,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130元的运动服和85元的运动鞋呢?”让学生回过头再来思考,体会到刚刚的解题过程就是基于问题选择条件,这样对新策略有了初步的体验。
有了上一题的解题经验,解决同类问题“最少找回多少元?”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更能展现教学价值。由“扶”到“放”的过程,融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形式,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策略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两个问题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熟练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加深了为什么要使用新策略,新策略应该怎样想的体验。
三、实践反思中,感悟策略价值,内化策略思想
策略的形成需要经历运用、反思,再运用、再反思的渐进过程。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可以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感悟策略使用的价值。
张老师在练习这里对书上想想做做的练习进行了调整,通过变式形式出现,可减少情境变换带给学生的干扰。抓住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缺少条件,就是“从问题想起”的基本思路。条件的逐步呈现,问题的对比发现,新策略将在反复体验中进一步被学生内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教学实践过程让我看到,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为追求进度而操之过急。感知方法、积累经验、发展意识、内化思想,才能使策略有效建构。教学策略上建议先变教为导,先“扶”后“放”,逐步渗透由“果”索“因”思想,借助练习、反思不断加深学生对策略的体验和感悟。相信,学生思维之门一旦被打开,策略将如明灯般指引学生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