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习惯 成就读书人生
发表日期:2021/12/20 20:27:54 作者:杨佳 有798位读者读过
自古以来,阅读书籍是人们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十分认可的学习方式。阅读能力与所有课程相联系,人们通过阅读的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吸收进入脑海,化为自身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此时是培养阅读能力最好的时期。教育部也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强调学生应该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时实践感知文化与规律。不仅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在学生阅读总量上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于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如何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接收到内在的核心知识,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前提是要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老师身为引导者,要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言传身教,老师自己要喜爱阅读书籍,并且愿意在孩子们面前阅读、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老师要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于阅读出现在自己的日程生活中习以为常。其次,是帮助孩子们选择合适的书籍。低学段孩子因为识字能力较弱,所以对于他们更多的是推荐优质类绘本,中年级可以选择稍长一些的儿童文学与浅显的科普读物,到了高年级的孩子们就可以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不管孩子们处于哪个学段,教师一定要注意的是“帮助孩子阅读”而不是“规定孩子阅读”,阅读一旦有了限制性,孩子们的乐趣会大大降低。最后可以进行一些活动举办,这也是培养孩子们阅读习惯的一种好方式。比如说可以举办小小问题赛,全班同学针对同一本有意思的书进行思考与提问,可以对人物性格进行提问,可以对故事结局进行质疑等都能加深学生对于书籍的思考,在活动时的集体讨论也能锻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孩子们愿意进行阅读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作为传道者,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方式,帮助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教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立足于课堂,一种是实践于课后。前者要求老师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特别是课本中的阅读策略单元,通过课堂影响孩子们的阅读方式,教会孩子们如何阅读,阅读的时候可以进行提问、预测,要求有速度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孩子们通过迁移运用,将课堂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不停锻炼学生的阅读阅读方法与策略。除了常规课堂,教师也可以开展群文阅读课,进行多文本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而实践于课后的便是要求孩子们进行自主阅读,将新学会的阅读方式进行实践,让学生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可以直接在自己的书上做笔记、也可以绘制插图、也可以做成思维导图,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要求学生一定要实践一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也要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给出有效的评价,以便于孩子们的进步。
无论教师采用哪种方式引导孩子们进行阅读,都要记得阅读是一项长期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持之以恒的阅读与讨论才能有所收获。书籍化为知识,阅读的书籍越多,日积月累下知识也会达到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就像冰心说的那样,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