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沈思成>> >> 正文

告别“喊唱”式歌唱,让歌声变得更美

发表日期:2022/3/29 21:22:37 作者:沈思成 有506位读者读过


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课或校园歌咏比赛中,经常听到同学们唱歌不是唱出来的,而是用喉咙“喊”出来的。这种“喊唱”就是学生习惯地用胸声,使劲地、有时甚至是声嘶力竭、摇滚歌手式地唱歌。这种歌声听似热情高涨、情绪激动,虽然可以获得“明亮”的效果,但歌唱的持久性差,只能强,不能弱;不柔和,音域窄,歌声缺少美感。这种不科学的唱法会给发声器官造成严重的损伤,长此以往会毁了不少声音条件好的学生。

童声歌唱训练中应着力于头声发声法的练习,变“喊唱”为“轻唱”。这样的歌唱,音色才能柔美丰满,音质清晰、干净,发声状态轻快、灵巧,强弱变化自如,声音明澈而不“喊叫”,柔和而不虚弱。在合唱队中容易和谐,独唱时声音富有表现力。我们要引导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从小掌握“头声发声法”和“轻唱”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发生习惯,获得一个美好的嗓音,感受音乐的美,使他们在音乐课和歌唱表演中能向人们展现美好的声音形象。

那么学生歌唱中的“喊唱”是怎样形成的呢?形成“喊唱”现象主要原因有哪几种呢?   

1、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从幼儿园或学前班进入小学学习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已经养成了大声唱歌的习惯。认为高声喊唱就是唱得好,才能使老师和同学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他们好表现自己,于是就养成了“低音高唱”、“高音喊唱”的不正确方法,听他们的歌声总让人感到一片杂乱。

2、小学生缺乏一定的审美能力。近年来,随着家庭卡拉OK的逐步普及,许多学生受这一娱乐形式的误导,小孩唱成人化的歌,但是成人歌曲的音域不一定适合少年儿童,因此小学生只能用“喊唱式”唱高音。的确有些学生极有音乐天赋,能模仿家长或歌星的音色和唱法。他们手持话筒用沙哑的歌声“喊唱”,往往被误认为特有“磁性”。正因为他们对美的认识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差,所以就在亲朋好友的喝彩声中养成了喊唱的习惯。

3、许多小学生尚缺乏正确唱法引导,一开口就是大白嗓音,用“低位置的胸声”歌唱,缺乏在气息支持下的“高位置歌唱”方法,对声音驾驭能力较弱。中音区尚可唱出,一遇上高音,在没有高位置情况下是无法唱出的,于是就只好放开喉咙用力地喊叫,破坏了歌曲的美感。

4、有的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缺乏音乐知识,由于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的关系还不清楚,往往会把“高与响”、“低与轻”等同起来,产生了“响的声音就高,轻的声音就低”的错误观念,无法对自己歌唱声音做出判断,音越高喊得就会越响。

如何纠正“喊唱”现象,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首先让学生认识大声喊唱是不好的歌唱习惯。然后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声音训练,起初应注重闭口母音练习,特别用“噜”字唱高位置混声是很有效的。把它们编成小曲调,适合低段学生情趣,学生易接受,而且声音也易统一,随年级升高逐步再扩展到半开口母音练习和开口母音练习。到了高年级就能获得高度统一的歌声,并具有“穿透力”和“漂流感”。

2、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在歌唱中对同学们加强集体观念教育,讲清班级唱歌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一个合唱队,要求整齐统一。如果为突出个人而大声喊唱,就会破坏全班歌声的统一和谐,每位同学都应随时注意自己的声音融于集体的歌声之中。

3、逐步使学生树立声音美感的观念,经常给他们进行声音的美感教育。采取对比式的直观教学,告诉同学们,不要误认为声音“响”就是好听,也不要认为“响”的声音就是高音。多开欣赏课,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乐曲中去听辨、分析、比较,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标准。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正确的发声技术和歌唱技能,掌握真确呼吸,使他们在唱高音、强音时也能发出优美悦耳的声音。

4、解决“喊唱”的问题,关键还在于转变音乐教师的错误观念。教师应认识到“喊唱”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性,在教学中不让学生“喊叫式”歌唱,而提倡“轻声”唱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音乐课中的比赛和歌咏比赛中,学生极易激动,情绪高涨,造成“喊唱”,那么教师应及时指正,引导学生歌唱时要注意声音优美悦耳。

5、“轻唱法”是一种先解决音质,然后逐步解决音量的一种发生训练方法。首先训练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以稳定的喉头状态和相应的头腔共鸣,在保持卫生状态的基础上同时增大声带的张力和打开喉咙加强气息支持,使声音向上得到头腔共鸣,向下得到胸腔共鸣的一种良好的唱歌方法。

英国著名儿童发声歌唱研究的权威人士哈蒂在他的著作中说到“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决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年复一年,多少未来可能获得美好声音的儿童,由于迷惑于这种所谓带劲的、自然的歌唱,而成为牺牲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建立起科学的声音训练概念,告别“喊唱”,让优美动听的歌声荡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