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对确定位置》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22/4/7 14:48:40 作者:王紫薇 有1145位读者读过
近期,湖小举办了青年教师赛课活动,7位青年教师对《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最终王叶蕾老师获得本次活动的特等奖。有幸听了王叶蕾老师这课的教学,下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的开始,王老师提问学生,一二年级我们用过哪些方位词来确定位置?从而唤起学生用已有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接着,王老师出示冰墩墩、雪容融等吉祥物的图片,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冰墩墩的位置。冬奥会的大背景使冰墩墩成为当下最红吉祥物,该教学情境不仅贴合时事,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观察方向、顺序的不同,学生对于冰墩墩的位置描述产生了多种方法引起争议,从而对“如何才能准确、简洁地描述位置”产生了内在的认知需求,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王老师让孩子们自主阅读学习单上的介绍:通常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下往上数。并给出几个问题帮助孩子们自主学习:什么叫作列?什么叫作行?怎样确定第几列和第几行?冰墩墩在第几列第几行?王老师还提醒学生,我们一般先说列,再说行,并板书箭头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整个过程层次分明地帮助学生找到重点,学习了列和行的知识。
然后,王老师将吉祥物的实物图换成了圆点,有请学生说说冰墩墩在哪?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点子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数对时,王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表示方法,而是要求学生在30秒内写出所有吉祥物的位置,引导学生经历书写“第x列,第x行”太过复杂、耗时的过程,从而鼓励学生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比“第4列,第3行”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并启发学生可以用数字、字母、符号等来表示。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创作出很多简单表示第4列第3行的表示方法,王老师有针对性的选取了一些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观察其共同点。最后用一个小视频介绍笛卡尔发现数对的过程,结合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简洁性。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为数学家的信心。
王老师又出示班级学生座位图,给出数对(8,2),请学生猜一猜是图中哪位小朋友?然后给出数对(1,3)、(3,1)、(6,2)、(2、6),请小朋友找一找事先在教室藏好的冰墩墩剪纸作品在哪?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整个教学设计王老师始终坚持“数学知识从实际中来,到数学中去”的思想。
王老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么表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行和列。让学生四人小组观察讨论自己位置的共同点,从而得出“表示同一列(行)的数对的第一(二)个数字相同”的结论,帮助学生加深了学生们对行和列的认识。在此我认为,如果能让学生上讲台来看一看,从而告诉孩子们观察者的视角很重要这一点是有必要的。
王老师用游戏的形式,报数列让相应位置的学生站起来,巩固了学生对行、列和数对的含义的认识,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激发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最后,王老师给孩子们介绍了“生活中的数对”——中药医橱、电影票、地球仪、棋盘、奥运会活字印刷术表演中的数对。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读数学现象。
本节课让我明白,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记住一些知识,知识的探索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会数学的价值。上课的时候说的太多,反而会使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探索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