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22/6/6 16:08:38 作者:杨梦 有1823位读者读过
《简单的数据汇总》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经历过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能用画“正”字、画“√“”、涂方格等方式记录数据,并能将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得到不同的结论。本节课继续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涉及两个内容:一是掌握简单的数据汇总方法,能汇总各个小组的数据,形成全班的数据。二是能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形成不同的结论;理解部分数据和整体数据所蕴含的信息既有不同,也存在联系。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本次教学,我注意激发学生产生汇总数据的需求,带领学生真实地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其一,统计活动的有序组织。在统计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对活动方式形成共识。通过讨论“如何在组内统计”,形成了多样的统计方法,如“我可以请同学们按顺序一个个报出出生的月份,在表格里画好‘正’字,再进行整理”;“我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出生的月份写在纸上,收齐后再分类整理”;以及“我报出月份,请这个月份出生的同学举手,数出每个月多少人,填在表格里再比一比”。方法的清晰呈现,让每个学生在开始统计任务之前都有一个可行的操作路径;通过“你还有什么要提醒组长注意的”这样一个聚焦细节的补充,产生“统计的时候大家要团结合作”、“组长数人时要准确,不重复不遗漏,也不要忘记数自己”以及“统计完可以把所有的人数加起来检验”等提醒,更是让整个统计活动得以高效开展。
通过对四个大组现场生成的统计结果的合理呈现和有层次的比较分析,充分利用了数据以及学生在统计活动中的真实感受,学生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知道了第一组的统计结果对猜测第二组的结果没有帮助”,“每个组的成员不一样,统计的结果不一定相同”,“每个组的结果不能代表全班的水平,只有逐月相加后再比较才行”。基于具体情境的分析发展了学生对数据的认知和解读能力,也使学生感悟到数据中蕴含丰富的信息。
经历活动是数据分析观念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完整地经历统计过程就能获得
数据分析经验的提升吗?似乎不尽然。重读教材,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一节看似
有序活动和充分体验的课,学生没有达成对数据汇总这一核心内容的理解,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没有得到充分地生长。
对数据汇总的价值缺乏认识和思考。这节课花费大量时间讨论的先分类再整理、逐一收集再整理是在重复二年级的学习内容。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先分组再汇总”的需求。对于为什么要按班级来收集三年级学生出生月份的数据,又为什么要按组来收集本班学生出生月份的数据等关键性的问题缺乏思考,他们只是像“提线木偶”一般跟随教师的指引进行操作。学生亦没有感觉到“化整为零”在处理大数据时的价值,对于数据汇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会算”的层面,对于其需求和价值缺乏必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