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22/5/11 11:13:55 作者:丁卉 有729位读者读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 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 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语文学习中,很 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通过教师引导, 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 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船长的思维品质。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理解呢?
1、创设情境设问导学
情境性、问题性是尝试探究性学习的典型特点。合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疑问不但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我让孩子运用板书来简单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会他们如何把事情叙述清楚。接着聚焦心惊胆战的孩子遇险,然后设身处地想象人物心里活动,用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的脚步都这么不稳了,为什么还要摇摇晃晃地去拿帽子?这样的问题一下子让孩子入境入情,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也让孩子明白遇险的真正原因。接着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那位船长,你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最后让学生以船长儿子的口吻去叙述经过。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不但让孩子感同身受,而且也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创编故事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突出思维迁移拓展
在感受船长思维过程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发现船长是怎么做的?并抓住关键词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抓住船长的动作,语言,以及水手的侧面描写体会船长的人格魅力。再追问船长为什么会想到用枪逼孩子跳水的?找一找他看到了哪些有利条件?告诉孩子思维过程就是能根据自身所处的困境,仔细观察周边能利用的条件,分析判断,最终得出结论。接着又拓展了一篇《鲨鱼》,让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用相同的方法去感受老炮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以致用。
3、层次朗读感受惊险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先是通过指名读,让学生思考哪里让你最心惊胆战,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以及描写水手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最后通过师生合作读,以领会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接着探究船长的思维过程中,通过齐读,配乐读,让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但是在本节课中我的语言比较多,我在思考我的问题出在哪里,生怕讲少了,生怕孩子想不到,尽量想给学生呈现更多的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导致孩子的思维得不到充分锻炼。所以在教学中,我还要更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肯定会有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