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22/9/29 18:35:31 作者:姬荣荣 有886位读者读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梧桐落叶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1.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课文导入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创设情境,因为创设情境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通过梧桐单个落叶到一群落叶,最后到铺满路面的梧桐落叶的图片介绍,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通过课题质疑,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2.多角度读,悟文章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教师把读书的时间给学生。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一种是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得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这样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脉络,避免了机械的分析,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另一种是引读,如一人读:“可是,地面还是怎么样?”另一人读:“地面还是潮湿的。”学生在享受读书的快乐的同时,也品尝到合作的快乐,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品悟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课程结束之后,发现课堂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是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才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我只是简单地解释: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是在上学的时候。我没有进一步说明“上学”与“觉得真美”两者的关系,这其中既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美,也有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含义在里面。二是教学过程中,第二自然段中“水洼”的一角,拓展延伸比较多,导致时间很紧张,影响了后续部分的教学。此外,我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本课层次还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天上——地下(水洼——很多落叶——水泥道——怎么美——我的活动)”,如果有条件更需要把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欣赏秋色,开展欣赏落叶、落叶作画、落叶做书签等活动,把学生对秋天的喜爱融入活动中,真正建立开放、自主、有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