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资源中心>> >> 正文

低年级小组合作能力的探索

发表日期:2008/1/13 10:42:03 作者:无 有4116位读者读过

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探索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李强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做中学”一年级的教学,一年级学生的独立能力较弱,学生大多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合作

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因此孩子们往往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而潜藏在这种热情之下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心中只有自我

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中心地位比较强,自我意识更强。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只考虑自已,拿住活动材料不给别人,只要自己发言就好了,轮到其他孩子发言时,他们往往是我行我素,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合作观念。

2、发生争执的时候比较多

最初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最感觉头疼的是要不时地给他们判案。个别孩子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总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孩子们的好胜心又很强,因此交流时往往会起争端,出现谁也不服谁的局面。

3、缺乏独立的思考

当老师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教室里会立即热闹非凡,似乎每个孩子都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室里看似热闹却缺少内容,有些孩子根本还摸不着头脑。有一位学生说出想法,其他学生立即附和。细想一下,其实他们缺少的是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没有了独立思考,哪来独立的见解呢?

4、参与的两极化

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好,所以不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小组成员因能力的差异,个性的不同,往往造成优等生滔滔不绝,而后进生望洋兴叹

上述种种原因使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小,把小组合作的种种优势全都抹杀了。我认为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真正发挥其效用,就需要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不断探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及体会。

    二、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培育学习小组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研究、讨论、探讨,最终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同时个人受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科学课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使学生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稍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而,引导不好,形式上的合作就会失去意义,误时、误事,徒劳无功。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认为应该做到:

1、小组间成员水平均衡搭配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乱动”起来。究其原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成员的基础不同,水平不一。因此,在组建3人或3人以上的多人小组时,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均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这样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小组间成员水平相对均衡,又为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公平、合理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2、给小组成员“编号”

各小组成员中的学识水平、智力能力、性格品质各不相同,老师可以按不同的水平,给学生编号,基础强、能力高、成绩好的同学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学习有困难、能力相对较差的编为4号(这些只有老师清楚,学生不须知道)。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表明:请每一组的某号同学代表你们组发言,请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他整理探究的内容,为他的发言做好准备。那些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帮助下,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

3、指导小组成员分好工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就会出现只是几个好学生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指导小组成员分好工就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这时两人小组比较合适。三、四个月后,再将班上同学分成3人或4人学习小组,并给每一个小组成员作以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次合作时,同学就能各尽其责,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谁在里面“唯我独行” 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一个周或一个月),调换一次,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培养习惯与技巧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集体性的技艺,需要小组成员都掌握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否则小组活动只能停留在形式上,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掌握这样的技巧呢?我的做法是从习惯抓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巧。

1、从习惯抓起,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以下四个习惯:

1积极思考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2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能力和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角的敞亮、思路的宽阔。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方案或想法,也不迷信权威,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合作学习,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清别人发言的内容,不重复别人的发言;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这“三听”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耐心的过程。

4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规范学生合作学习行为

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教师要组织全体学生共同研制小组合作的规则,按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如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①一个一个地说,说出自己的见解;②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③轻轻地说,不影响别人,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④注意听,听不懂的马上问;⑤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全班交流等等。

(三)、建立得当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机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在实验探索中,我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即关注鼓励个人竞争,更关注小组合作情况。具体评价方法:

1、要求每小组给自己小组取个名字。上课时教师就不用再喊“第一组”“第二组”等,可以叫出学生感兴趣的名字,如“火箭组”“苹果组”“超人组”“海棉宝宝组”等等,上新课前我先点名,并将组名写在黑板上(或贴上图片),这样方便以后的对各组的评价,也增强了各组的凝聚力。

2、对学生研讨、交流等各方面的即时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采用各种符号及时标在组名后面,如发现有位组员的发言很精彩,就给这小组加个    ,组员在活动时配合很好,加个   等等。即时评价及时准确,下课前各组表现一目了然,教师有了奖励的依据,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对各小组的表现互相评价(活动结束后)。小组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可以让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指出哪个小组解题思路最清晰、最易懂;哪一组最团结协作;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配合最默契;哪一组最守纪律等。自己小组与他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对别人的成绩做到心服口服,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

4、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汇报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阶段性的,一个月或一学期)。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等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提高。我们在班上设立了最佳收集员、最佳交流奖、最佳听众奖、最佳记录员、最佳创新奖、最佳合作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四)创设宽松、和谐的合作环境

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育理念,把学习的时间

真正还给学生。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理解也不可能走向深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只有在宽裕的时间里,不同程度的学生才能更淋漓尽致地发言、补充、更正、辩论。

和谐的合作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学生在较好的

气氛下才能坦诚交流,易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由地发表意见,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例如:在进行“水果卡片找朋友”活动时,教师先创设出买卖水果的生活情境,教师扮作卖水果的,学生扮作买水果的,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出学习的主题“水果卡片找朋友”。在下面的活动中,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愿意和同伴交流,同教师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五)教师及时参与,给予点拨与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

如:在“我的水果朋友是什么样的”活动中,在小组观察不同水果的形状、气味和表面时,我也来到他们中间,这时我发现有一个小组的两个学生仍然将苹果、芒果和柚子搞混,发生了争议,于是我提示:好好再看看,他们相同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还有的小组在填双泡图时遇到了困难,我及时引导他们如何填图。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点拨、指导,避免了“华而不实”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更有效。

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精心组织,使合作学习得以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就能做到群策群力,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久而久之,学习小组的成员就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愉快、充满激情的学习团体。只要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规范、科学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才能得到扎实有效的培训和锻炼,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其与人合作、与不同人共事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