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灶
发表日期:2022/10/30 21:13:54 作者:诸元臻 有547位读者读过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从前每天的傍晚,一定都能看到那炊烟袅袅,青山归远。丝丝缠绕的烟霭从土灶的胸膛里升腾出来,顺着土灶上连着的烟囱一点点攀爬着飞向黄昏的天空。
——爷爷奶奶一直用土灶做饭。
那灶占据了半个厨房,红砖,泥土,石灰积叠出它坚实的身躯,有两个填放柴火的方口,里面是很大的空间。两口大铁锅和一个小瓦罐紧紧镶嵌在台面上,锅底便得以正对着干柴燃烧出的火苗。灶内中空的部分向上收缩成一个长方体的管道,从屋顶的瓦片中挣脱出来,这就是烟囱。土灶的全身曾被刷满白色的灰浆,尽管现在的白色的表面到处布满着烟雾熏出的黑灰,但我仍能想像得出它当时是多么美丽和气派。
一个好的土灶在那时候也应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吧,毕竟是解决日日温饱的地方。爷爷说要造一个好的土灶并不容易,一旦锅底和火苗距离过近或过远,饭菜便会受热不均或者煮的半生不熟。而且如若烟囱和灶连接的位置有偏差,烧出来的烟就不会完全被烟囱送到屋外,而是从烧火口滚滚而出,把人弄得够呛。
小时候去爷爷奶奶家玩,每当生火做饭的时候我就会冲进厨房吵着嚷着要去烧火。爷爷奶奶则总是以“烟灰会弄脏你的衣服”为由让我坐在一边。我远远地望着灶内隐隐闪耀的火苗,在空旷的土灶里妖娆肆意的舞动着,“呼啦啦”地窜上去包裹环绕住黑红的半圆形锅底。爷爷每一次用铁钳夹着茅草、枯芝麻梗、松枝送进土灶,火苗就犹凝着蔓延开来,洒在周围的枯树枝上,“哔剥”作响。那是温暖的金红色,点亮了周围每一点细小的尘埃。爷爷慈祥的脸在跃动的火光里闪闪发亮。
锅里的白气也袭卷开来,奶奶不断地翻炒着蔬菜。铁锅是不能拿起来的,这就很考验烧火和做饭的两个人默契如何了。奶奶的身影渐渐模糊在白气中,饭菜的香味和烟灰特有的气味弥散到一处。热气透着木锅盖的缝隙热闹了,整个原本安静单调的厨房,让所有的一切生动了,鲜活了,更有人情味了。
灶上小瓦罐里的水开始咕噜咕噜冒泡泡,旁边的一台旧收音机咿咿呀呀的京戏在喧闹的空气里变得模糊而悠远,炊烟从烟囱里缓缓升起。
土灶里做出来的饭菜不知为何也格外的好吃,原本并没有多稀罕的菜样,我却比平时吃得还多。或许是米菜原本的滋味被充分烹饪出来的缘故吧,简单而心安,家常而温暖。最有意思的是盛起锅里热气腾腾的米饭,再用锅铲轻轻抄一下,就能翻出一整块太阳一样的锅巴。用筷子捣碎,外层金黄香脆,里面洁白糯软,蘸着汤汁吃更是其味无穷!
诚然,土灶已经落伍了,在很多人眼里它早已比不上天然气、煤气灶,但是仍有炊烟从一个个土灶里升腾而起。那是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也许,土灶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也许,土灶就和他们的生活态度一样,简单,但是却自食其力,丰衣足食。土灶虽然朴素,但做出的饭菜,风味也很好。
夕阳西下,村庄里一排排烟囱里慢慢升起淡淡的炊烟,在灿烂的暮色天空下,渲染着来自土灶的一点点火灰的气味儿。田地里劳作的人们看见了,微微一笑,荷锄而归,结束忙碌而充实的一天。这,就是很美的画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