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徐洁洁>> >> 正文

浅谈“双减”背景下的三年级之数学作业设计

发表日期:2022/11/3 11:41:08 作者:徐洁洁 有1052位读者读过

   作为第一批从一年级开始在双减政策下成长的三年级学生,一二年级还没有书面作业,到三年级开始有书面家庭作业,学生从没有作业到有作业心理上也会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因此家长和教师都非常重视。那么为更好、更全面的的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是值得当前广大教师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师生心理及现状

进入三年级,学业上要求就更高了一些,孩子们开始去完成书面作业,三年级一下子又多出了三门课的作业,导致有些孩子心理上一下接受不了这么多作业,不能有一个端正的对待作业的态度,消极对待,作业拖拖拉拉,迟迟不去完成,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作业设计的改进建议

(一)设计“阶梯形”课后作业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适当转变教学评价理念,调整教学评价方式,充分了解各个等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为学生设计分层次难度不同的课后作业,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为巩固教学成果, 教师在为学生设计相关课后作业时,可以结合分层式作业设计方式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先要充分了解班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建立学生档案,并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一类优等生、二类中等生、三类基础生三个层次,并对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层设计课后作业。

(二)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

在小学数学日常学习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书本上难以想出来的题目却是现实生活中很平常出现存在的东西,一旦脱离了死记硬背,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应当从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贴近教学内容的生活元素,使课后作业更富有“生活味”,让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比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下册《千克与克》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千克与克,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些常用物品,比如在上千克那一节,告诉孩子们可以带正好是一千克的物品食品,蔬果,牛奶等,也可以是多个物品合起来是一千克(比如一包盐是多少克,需要几包盐是一千克,就带几包)。

(三)设计“趣味性”课后作业

比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间隔排列” 这节课,调动学生积极仔细观察的能力,调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乐趣,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数一数、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了,当两端相同时,两端的哪个物体就比中间的哪个物体多1个,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就一样多。教师通过这种趣味性强的逻辑思维训练的作业设计,借助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形式解决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分析实践中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的目的。

(四) 设计“创新型”课后作业

“双减政策”在一方面禁止学生通过课外补习,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则规定学校教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尽可能让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减少大量书面作业占据学生所有时间,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创新去实践。这就决定了实际数学作业设计时,必须要加强创新,作业设计要具备个性化特点。同时也要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更多实践性可操作性内容,改变以前枯燥机械的大量习题练习。

三、结语

作业不仅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还是教师进行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