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做中学>>他山之石>> >> 正文

“做中学”与素质教育

发表日期:2008/1/13 9:04:38 作者:无 有3780位读者读过

“做中学”与素质教育

作者:赖小林 丁振源 来源:汉博网站

  一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指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的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计划。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察国外科学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强调以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探究都被列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美国的“hands on”(动手做)和法国的“LAMAP”(la main a la pate,其含义是“动手和面团吧”)科学教育实验计划,已分别经历了十七年和八年的研究摸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由于其取得的显著成效,在美国和法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我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正是在了解国外科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总结我国中、小、幼科学教育已取得的成就、丰富经验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吸收和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先进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的“做中学”主要是借鉴法国的“做中学”项目,目前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通力合作实施“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这一计划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汕头等地开始了试点尝试,虽然时间不长,但成效显著,反响强烈。

  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妙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目前我国“做中学”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开展的主题都是科学领域方面的,有实验探索活动“溶解”“影子”“磁铁”“水的沉浮”“风车”等,还有科学观察活动“小鸭喜欢吃什么”“小鱼生活在那里”“蒲桃树的生长变化”等等。让幼儿深入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是老师的传播,而是儿童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动手操作实验;记录操作过程;交流讨论;总结得出来。在实践中,许多试点学校大都采用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验证——记录和描述——结果与讨论”的这么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学习的方式了新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二

  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法,“做中学”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

  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法主要是由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它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系统知识,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参加未来生活做准备;在教学活动上,主要依靠教师来组织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地学习;教学方法上,以教师系统讲授、演示和学生练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习教材的书本知识出发,理解是教学的中心一环,然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从而使书本知识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和智能。

  这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教学法,它不可否认具有许多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法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不易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操作少;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理解与掌握;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传统科学教育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做中学”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观点。他强调教育活动应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儿童的兴趣组织活动,教育应当创造、利用和通过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以获得直接的个人经验,通过这种方式,使个人的经验不断改组和改造,并使个人的经验不断生长。在教学法发展过程中,杜威的“从做中学”融合了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形成了一种问题-发现教学法。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我们所说的“做中学”,如上所述,就是一种问题-发现教学法。

  与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法相比较,这种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在社会生活和各门学科中都能提出一系列涉及基本概念、原理和反映事物本质特点和规律的问题,如能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成效地进行研究,他们就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发展创造能力。对比传授-接受教学法:它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获得经验和学习知识,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活动上,即使在教师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教学中仍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则处于辅导地位;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独立研究和作业为基本方法,教师的传授、指导、学生的阅读、练习都配合学生的研究而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从问题开始,或通过分析资料提出假设,进行推导与实验以解决问题;或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性以解决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搞好独立研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教学的准备、教师的指导都要为学生的研究服务。

  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以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主宰课堂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法有许多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做中学”能有效地改变仅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拓宽幼儿的学习渠道,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传统教学方法使我国基础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正是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亲身体验的获得。学校教育实际上是科学知识的教育,而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注重背诵,儿童不需要与实际事物接触,也不需要动手操作。现实表明,我国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创造力严重不足。

  正如高钢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遭遇美国教育》所言:“美国的学校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在美国,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怎样才能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教育,必须适应孩子的天性和发展需要;而在我国,亿万学生的发展可能,被强力禁锢在考试、升学一条路上,有多少孩子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教育中感受过快乐?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自身的差距,这一差距今天体现在学校里,明天就会反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此,素质教育正是为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和主流。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教会他们终生学习的本领。素质教育认为,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要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及时开发有潜能、有才华的学生,使他们具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不仅要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而且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界、科技界正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教育、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基于此,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发起和推动了“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提出,不仅基于我们已有的经验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而且认真审视和分析了我国科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倡导的准则是针对这些问题,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克服这些弊端。此项科学教育的改革的成效不仅局限于科学教育的本身,而是能从科学教育的改革入手,探索一条实现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做中学"科学教育是一个以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一)“做中学”的原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 根据教育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心的规定,做中学具有以下基本原则:

  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不论他(她)是男孩还是女孩、有无残疾、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不论他(她)是什么民族、住在什么地区,都应平等地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我们尤其要关注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2.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其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它们得以保持和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础。

  3.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通过"做中学"科学教育,学生并不是得到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科学教育标准,灵活多样地开发与设计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案例。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我们应从孩子们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物品,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

  4.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 指导孩子们学会使用科学探究记录本,记录探究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发展他们的交往和表达能力。

  6.采用激励性评价。我们的评价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孩子们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我们要关注孩子们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更要关注孩子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

  7.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已取得较高的成就,在公众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他们有科学实践的体验,通常有开拓和敏锐的眼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家的参与将为科学教育的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以其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学识与教育界人士合作,成为教育理念的变革和课程设计,以及支“做中学”实践的重要力量。

  8.充分动员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各地现有的自然科学场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科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我们提倡这些资源向孩子们开放,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支持。同时提倡科研人员和大学生走进幼儿园、小学,与儿童一起开展探究活动,增强儿童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提高科学教学水平。家长也应成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支持者。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时机与孩子分享探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发现的价值,并发挥各自力量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科学活动,形成家长、儿童、教师间良好的合作与支持关系。

  (二) 从教学实践来看,他适应了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对法国做中学项目的调查研究,做中学在实践中具有以下要求:

  1. 在学科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中学”项目特别强调: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四个环节。

  提出假设:让学生在做中学实验研究之前,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其行动的计划性,使实验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带着问题与假设去做中学实验,能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

  动手操作:这是学生学科学的一个主要环节。根据活动内容,要求学生至少两人或三至四人组成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取实验器具和材料、设计记录表格、动手操作、不断进行调整,并最终完成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证实或推翻实验前自己提出的假设。从小长期接受这种训练,将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记录信息:在实验过程中及结束后,学生要详细地将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数字表格,也可以画成图,幼儿班多是由孩子复述自己的图画,由教师记录下孩子的话。实验记录本人手一册,并长期使用和保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实验记录,和当时的想法,这会引起他们不断的反思。因此实验记录不仅是学生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

  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经过假设和实验记录之后,将能独立做出决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他们做出的结论也许是证实自己的假设,也许是否定自己的假设,但都是建立在实验和记录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学生的基本认识。“做中学”项目强调在实验过程中得出明确的结论,这将增强学生的研究概括能力。

  表达交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自己验证假设,自己得出结论,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伴交流获得的经验。在实验结束时,要进行小组或全班集体讨论,每个实验结论还要经过同伴的质疑。这个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研究本身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分享经验、相互尊重与合作。

  2.在科学教育内容方面,“做中学”项目关注的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如:“空气是物质吗”、“水怎样变成冰”、“风从哪里来”、“声音的变化”等。在选择实验材料方面也尽量选取学生生活中易获得的有教育价值的物品,如:废纸盒、塑料瓶、气球、吹风机、气筒、磁铁、沙子和水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3.教师是儿童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自己去寻找各种答案。因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依据国家制定的科学教育大纲,设计出科学活动的主题,为学生操作活动准备必要的器具和材料。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即使学生的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会简单地给予纠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他们在引导孩子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引导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

  (三)总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效果上,“做中学”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价值。同时,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为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时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召唤着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同时为他们创设了很好的舞台和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了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在观念上做了重要的铺垫。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比以往更突出了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做中学”作为国家十五重大教育改革计划的开展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五

  21世纪,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更加蓬勃发展,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更为深刻。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中,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对国家整体发展作用越来越突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儿童和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做中学”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资料: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上官子木.中美教育比较.北京:教育研究,1998 (3)

  [3 ] 赖小林 王陈. 科学教育新举措——做中学[J]. 教育研究,2003,(增刊)

  [4 ] 做中学网站(www.handsbrain.com \ www.letusd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