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22/11/30 11:59:43 作者:徐续锦 有934位读者读过
《母鸡》是老舍先生的又一篇歌颂母爱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前后变化,文章前半部分先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因为它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与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下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过观摩学习,我不禁为郑老师的教学创造性拍案叫绝!精美巧妙的设计让《母鸡》一课的教学熠熠生辉,令人难忘!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巧设情境——让儿童成为课堂主人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郑老师这节课朗读形式多样,有初步品读,语句悟读,教师范读,升情齐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感情朗读。如:1.通过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去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口语化、平实性、生动性,引导学生找到并感悟老舍先生对母鸡前后态度转变的句子,经反复朗读来理解老舍先生态度转化的原因。2.在课堂中随处可见抓词品读,如“这真是一只装腔作势的母鸡,让人难以忍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 “ 它不敢对抗公鸡,却欺侮老实的鸭子,试着读一读,”等等。这样在课堂上重视读的实践过程,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使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激发起对母亲的敬意,对母爱的赞美,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二、巧设问题——让儿童成为主动思考者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原始语境因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弱化了学生的参与性,主语不见了,儿童的那个“我”不见了,故课堂中更多的是“要我学”,学生的思维状态也是被动的。郑老师巧妙把课件中加入了跳转,跟随学生的思路出示课件,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文本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思考的主动建构者与发现者。
于是,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默读文本,和老舍先生一起寻找母鸡讨厌的具体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自主的、积极的,深入的。学习5—9自然段时,郑老师让学生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通过·反复朗读,批注,寻找答案。在引导学生理解“警戒”一词时,细细揣摩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它在替自己的孩子做警戒?这一细节也是代入感极强,学生分明就站在老舍先生家的院子里观察这只鸡母亲,亲眼目睹它做了母亲之后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孩子要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死背教条,而是要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有利资源,加以整合,让学生的生命化体验真正融入课堂。正是通过成功创设语境,让课堂主体呈现“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的良好课堂生态,促使学生的生命化体验真正融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