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蒋艳玲>> >> 正文

或许孩子无法被培养成“小大人”

发表日期:2023/2/14 8:54:02 作者:蒋艳玲 有279位读者读过

或许孩子无法被培养成小大人

在教学中,老师经常感叹:“讲了这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在生活中,家长经常感叹:“说了这么多次,还是不长记性!”可是,如果孩子本身和大人就是两个“物种”,又怎么能用“小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呢?
   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指出,“孩子不是小大人,而是与大人完全不同的存在”。我的理解是,孩子与大人的特质存在差异:孩子的某些能力就是比大人强,而另一些能力则就是比大人弱。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后者,因为孩子会长大;我们倒是要担心,那些孩子独有的特质若不及时捕捉、培养,或将错过习得相关能力的最佳时机。
   以科学教育为例。当今不少研究者强调“培养小科学家”“提升科学素养”,但是,基于刚刚的分析,产生了以下疑问:
1孩子真的可以成为具有与大人科学家相似的思维习惯、研究方法等的小科学家吗?进一步说,把科学家设为教学目标并试图让孩子“趋于”他们是否合适?
2对孩子来说,什么是科学素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与大人的科学素养是否有本质区别?请注意,程度区别,诸如科学知识的多寡、独立思维能力的强弱,不是我们所讨论的。
3目前评判孩子科学素养的方法,本质大都归结为评判孩子与大人科学家之间的相似度。这么做是否合理?
4基础教育中“一类能力”与“二类能力”的培养所花时间比例是否可以调整?例如,可以降低对孩子抽象能力的要求,而提高语言教学的课时。因为抽象能力可以随着年龄与知识量的增长而自然提升,而语言学习如果错过窗口期将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