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陈士勇>> >> 正文

如何利用错误

发表日期:2012/9/30 0:00:00 作者:陈士勇 有500位读者读过

如何利用错误

1、及时展现学生潜在的错误

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尔早在1959年就发现,学生只要照搬老师的例题,就能运用底乘高的方法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但在头脑中并没有真正形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科学概念,所以遇到和平行四边形稍有不同的图形时就束手无策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重视这种现象,学生就会在新授课上把数学学习简单化。这种简单化的学习一旦进入综合练习,学习障碍就凸现出来,成为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主动的引导,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特别是要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例如在教学“参加学校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有58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人数比体育兴趣小组的2倍少2人,数学兴趣小组有多少人?”这一类求几倍多(少)几的应用题后,教师可以出示例如“参加学校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有58人,比美术兴趣小组的2倍少2人,美术小组有多少人?”这一类容易与前一类应用题搞错的求一倍数应用题。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影响,对于后一类应用题很容易列出错误算式。教师把学生的错误“钓”出来以后,可以通过画图比较、结果与条件的验算等方式让学生找准自己的思维错误点,有利于学生在后继学习中进行思维的自我监控。

2、及时引导学生自查自纠

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待纠错这一学习过程,教师的态度也应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何出错,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辙。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有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非常可笑的,例如他们算出我们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2.15米却无动于衷,计算出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是10.5人还全然不知自己错了。可见学生对结果的验证能力的薄弱,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验证习惯的培养,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来知道解题的对错。如:一块直径是6分米的圆形铁皮,如果沿着它的直径锯成两块,每块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学生错解为3.14×6÷2。针对这种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把一个圆剪成两个半圆的过程,观察每个半圆的形状,分析数据特点后,在让学生议一议:我们刚才的解法错在哪里?学生醒悟了:原来错误在于少算了一条直径。

4、激发学生因错创新热情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巧妙利用,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不但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计划做360套衣服,已经做了2天,每天60套。照这样计算,再做几天完成任务?学生一般都习惯于这种方法:(360-60×2)÷60。有的学生却出现360÷60这样的错误。我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你觉得只要把问题怎样改一下你这样做就是对的?通过引导,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完成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同样还可以继续引导:你觉得在你所列算式的基础上,只要怎样处理,就能够解答原先的问题了?启发学生得出另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360÷60-2。通过比较两种算法的方便程度后问全体学生:这样简便的方法是谁帮我们发现的?同学们把羡慕的眼光投向“出错”的同学。

5、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

为了充分发挥错误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以及错误产生的原因、矫正对策进行搜集、整理、记录。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辨析提高。而教师更应该做的工作是指导学生记录个人学习错误的方法,养成错误记入错题集的习惯。我在教学中通过这种尝试有了切身的体会。如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2.85千克=285克这一错误后,他的错题集是这样记录的:“今天,我把2.85千克算成了285克,老师说我进率搞错了,其实我知道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我只不过习惯性地看到2.85有两位小数,就把它写成了285,其实我只要把1000写出来,就会移动三位了,下回做作业一定要多列算式。”还有一位学生在做判断“68%米”是否正确时,打了“√”而错误,她的错题集是这样写的:“我以为68%和0.68相等,68%米和0.68米是一样的,所以对的,其实百分数只能用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不能表示一个具体量,我没有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综上所述,教学中不但要分析订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而且要善于利用这些错误,让它成为一种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