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丁雨琦>> >> 正文

李吉林情境教育——暗示诱导原理

发表日期:2023/3/2 20:26:24 作者:丁雨琦 有327位读者读过

李吉林提出的“暗示诱导原理”可以概括为在优化的情境中,融入人的认知活动,让人在无意识的暗示中学习。李吉林针对“灌输式”教学“直接传递”的弊端,通过“优化环境”“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各种直观手段或选取典型场景“诉诸儿童的感官”,使儿童产生新的认识与感受,实际上形成了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在李吉林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体现出“暗示诱导原理”的应用。以李吉林执教的《画》为例,《画》是一首理解起来有难度的诗,因为诗中描绘的景象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恰恰相反”。生活中“水近听有声,山远看无色……那该如何使孩子们理解“画”中的语言?又如何在语言理解之后进一步欣赏“画”?李吉林首先通过暗示,引导性地提问:“你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找出诗中主要的词。”在话语的引导之下,学生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很快找到了关键词“山、水、花、鸟”这便是“暗示诱导”的体现。之后,李吉林优化环境,让学生扮演诗人看图画中的山,并问到:“你远看山有没有颜色?”在情境演示与语言引导之下,有学生无意识地回答:“远看山有色。”这样的课堂设计就有效针对了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运用“暗示诱导原理”,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主动学会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