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樊颖>> >> 正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后小记

发表日期:2023/3/29 12:41:41 作者:樊颖 有284位读者读过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以“情”为主线,以“悟”为手段,设计了“复习导入,检测已知————整体感知,抉择之痛聚焦描写,迁移运用——拓展延伸,深华情感”四步阅读流程。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以下几点值得回味。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学习本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一、复习旧知内容,紧扣语文课后习题

         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课后习题设计教学内容,开课伊使,我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复习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失子之痛,抉择之痛)尽力做到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课堂上用思维导图来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面临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以及伟人的宽广胸怀,无不震撼了同学的心灵。

二、运用探究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个环节是围绕课后第二题,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动作、神态描写:“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它表现了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引导学生在谈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课文中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朝鲜方面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泽东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哪个战土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三、利用资料补充,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地补充“毛主席与他的朋友周世钊的谈话”“毛主席痛失儿子时的情景”,更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接着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说出“最可爱的人”出示“朝鲜战争伤亡数据”,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让学生真正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最后,用崇敬而敬佩的语气反复诵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对毛岸英、千千万万忠诚烈士、对毛主席的崇敬、敬佩之情自然流露。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痛”字,这份“痛”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课堂上,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很好地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上一再鼓励学生朗读,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去感知伟人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个别词语的品味不到位,在许多问题的表述上,不够清晰简明;对学生出色表现的评价用语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