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樊颖>> >> 正文

关注“语用”,让语文回归本真

发表日期:2023/3/30 12:55:57 作者:樊颖 有298位读者读过

       读了《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许多在平时教学中面临的疑难问题顿感豁然开朗;而反思对照自己的课堂,王老师精心巧妙设计的一些教学环节,自己平时根本没有关注到,仅仅轻描淡写、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不禁汗颜至极,深感自己的肤浅。

       在“教学主张”这一板块中,王老师分别从“语言表达”“诗词教学”“群文阅读”“散文教学”“文本解读”“词语教学”等六个方面诠释了“指向语用”的教学理念以及策略。每部分内容中,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案例再现”,其间穿插着对于一些教学案例片段的分析。而“教学案例”的选择王老师也是匠心独运。在成功精彩的案例之前,加入一些“失败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误区分析”。一成一败,两相对照,效果甚好。通过对于这些案例片段的阅读,加上王老师细致精准的分析,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本书的教学主张,并且立刻就有模仿着去进行课堂实践的冲动。

       例如,在《指向“语用”,让诗词教学更丰厚》这一篇中,王老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提出“聚焦字词,在改写诗句中体会表达的精准”“发现写法,尝试运用中习得表达的手法”“创设情境,填空补白中培养表达的能力”的教学策略。在《咏柳》一诗教学中,故意引导学生将“碧玉”改写成“绿玉”;在《渔歌子》教学过程中,将“鳜鱼肥”改为“鳜鱼游”,继而与原诗比较,体会诗句“炼字”的精妙之处。在《渔歌子》中,引导学生观察抓住渔翁身上的典型特征,模仿“青箬笠,绿蓑衣”进行人物描写仿说训练;补充诗人张志和哥哥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引导学生先模仿诗句“斜风细雨不须归”猜想诗句内容,然后拓展阅读……一段段精彩巧妙的设计不禁令人拍案叫绝——想不到古诗还可以这样教!以前根本没有关注到古诗中还蕴藏着如此丰富的“语用”资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指向语用”,才方显我们语文课的本色啊!

     “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这两个板块的内容是这部书籍的重头戏。十篇教学实录、九篇教学设计都是王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而吴忠豪、张祖庆等一个个大师、专家的精彩点评和王老师自己的设计意图穿插其中,令人产生不仅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之感。

       王老师的每一篇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他的“语用”理念。例如,在《丑石》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给“丑石”前加上一个修饰词、想象练说奶奶和石匠的对话以及后面对于“卧”字的讲解,实施字理教学,创设情境指导书写,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领悟文章主旨,可谓“一石三鸟”!又如,在《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的教学中,对于“伍、伴、涉”字的字源解读,由字及词,由词及句,层层递进,扎实有效。再如,对于《珍珠鸟》一文的教学,王老师引导学生将冯骥才先生对珍珠鸟外形的描写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照,发现表达的精妙,继而引导学生仿说仿写。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这样的巧妙设计在这部书籍中随处可见,不胜枚举。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无不体现了王老师的“语用”主张,在这一主张的统领下,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语文素养悄然扎根。

       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犹如一位学者娓娓道来。阅读学习的过程,犹如享用一场饕餮盛宴,令饥渴许久的我得到丰富的营养和持续的能量。这部书籍,如一股清泉浸润心灵,似一杯香茗令人唇齿留香。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我都沉浸在回味之中。与其说它是一部教学专著,不如把它也当作一部实用的工具书吧!因为它抱朴守拙,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经常翻阅之,反复思考之,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