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李祺>> >> 正文

《给教师的建议》

发表日期:2023/3/2 17:10:52 作者:李祺 有469位读者读过

人们都赞美老师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赞美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使学生的心田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赞美老师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赞美老师是大桥,为学生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学生走向收获的峰巅;赞美老师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学生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把老师比作蚌,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老师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老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正因为人们在不断的赞美老师,也使老师肩膀上的压力越来越重,也给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不小的压力。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收获颇多。

其中我也总结一些我觉得以后可以使用在教学中的建议。

1、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
2发挥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其沉浸于脑力劳动中,享受脑力劳动的成功带来的乐趣。
3我是要去点燃儿童心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人。
4每天必须不间断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需求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
5每节课都该抱着“我终身的准备就是为了这一刻”的态度。
6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技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7注重打好学生思维中的牢固地基。
8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定是游戏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9对待“后进生”,要利用书记和由书记激发的活思想,让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变更敏锐。
10知识的目的是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11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作出肤浅的理解,杀死最开始的基本错误。
12分数不应该成为家庭作业的目的。
13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滋养思想大河的蓬勃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造成的后果是使掌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
14学生知识模糊时不应给予评分。
15不让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16保持自己高度的言语素养,对学生用词也要高度敏感。
17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观察之于儿童入阳光、空气、水分之于植物。
18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19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漠的学生们的意识。
20赋予学生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
21运用直观性原则培养学生注意力。
22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一个教育者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23坚持写教师日记,记录学生的成长与自己的思考。
24爱护儿童对自己的信任,建立师生友谊,这需要巨大丰富的精神财富为资源。
25与家长多沟通,了解儿童与自己的亲人和经常接近的人们之间的精神联系。
26关心儿童健康。

我最深的感触是一个教师一定要疯狂阅读,不断的阅读来增长自己的知识量;一个教师拥有的知识应该比他所教授的哪一门学科的事实多出10倍、20倍、30倍,这样才可以倍他的学生所信服,并让自己的学时散发出平和但是绝对强大的权威力;一个教师应该不仅仅要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要知道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这样子才可以最大可能的教导学生。尤其在我们中国,老师往往是数学专业就局限在专业圈子里,想生物、科学等的知识是很缺乏的,导致现在包括农村在内的孩子对一些日常所见的蔬菜水果的名称无法准确辨认,更无须说那些野生植物了。
  因此我现在也在提醒自己多阅读,多看书,尽快建立自己的个人藏书室,拥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并且让我初中的弟弟尽可能地多阅读。而我自己也会尽可能地多阅读,规定自己每个月至少阅读三本书,尽可能地包括“文学名著、青少年儿童心理学、科普或者专业技能的书籍”,以弥补自己在少年与青少年早起因为环境的限制而无法阅读浪费的美好时光,尽可能地追赶上其他人的脚步。
  并且我相信一个人只有不断的阅读并且不断地思考才会进步,才可以沉淀自己的心灵,获得内心的平静。

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有三句值得拿出来激励教育者的话:
1.“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2.“热爱儿童,这不是在任何学校里,从任何书本中能学到的。这种能力是在人参加社会生活,与别人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3.“只有你自己依恋孩子们,离开他们就感到无法生活,只有在跟他们的接触中你才能得到幸福和欢乐的时候,孩子们才会依恋你。”
4.“我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不仅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给予他生活的欢乐,一种活着的自尊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中看到因材施教的这样一个比喻: 让两个小朋友提水,一个小朋友A一个小时能提5桶水,而另一个小朋友B一个小时能提20桶水。如果要求小朋友A像小朋友B一样一小时提20桶水,即使这个小朋友A完成了,会造成第二天没有体力,甚至生病的后果。因为每个小朋友的体力是不一样的。同样,每一个小朋友的智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小朋友学东西很快,而且记忆的较牢,而有的小朋友学东西较慢,而且很容易遗忘。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做到七分是成就,而对于有的小朋友,做到三分很棒了。这并不意味这前者比后者长大之后会有更大的成就。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背后的原则是“个别”,区分对待人,对待事,这样才能做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