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旋结构”市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发表日期:2023/4/6 17:45:39 作者:蒋艳玲 有552位读者读过
“双螺旋结构”市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今天我和来自全市近200名科学教师,在江宁实验小学金箔路校区参加了一场以“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教学专题研究”为主题的市级教研活动,三位优秀教师带来展示课,并且在课后展开沙龙研讨,最后南京市教研室教研员杨健老师带来专家评课、讲座,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并做出以下总结。
第一节课是李菲老师执教《撬重物的窍门》,在两次玩跷跷板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描述,认识跷跷板是如何工作的,从具象的实物中抽象出杠杆的结构。以关键性问题“很重的男老师与很轻的学生能不能玩跷跷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平衡尺这个可操作性的模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根据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科学论证的句式汇报观点和解释,得出结论。接着设计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依据上一个活动中的结论进行推理、提出观点,按照自行设计的方案收集证据,在对数据的比较、分析、归纳中,发现杠杆的规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二节课是王子羊老师执教《拧螺丝的学问》。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观察和感受各种轮轴类工具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独立思考与绘图,培养学生用图示表示物品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统一观点,再通过全班的比较和辩论,达成更大范围的共识,抽象出轮轴模型。接着,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在轮上用力省力吗?”、“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轮越大越省力吗?”引导学生将体验和感受转换成科学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教师演示,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寻找更多证据的动力;通过汇报观点、证据、解释、结论,逐步掌握科学论证句式;基于大量数据的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第三节课是施捷波老师执教《升旗的方法》。借助应用滑轮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播放视频资源增加学生对滑轮结构及推测滑轮是否省力的感性认知经验。接着通过观察并绘制滑轮结构,将学生感性具象的认识提升至抽象概括和系统分析。再通过观察和比较滑轮的不同运用抽象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模型、建构“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后,设计探究实验获取大量的证据帮助学生强化论证过程,分析并归纳出“动滑轮明显省力,定滑轮不省力”。最后回归生活情境,迁移应用,让学生将“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与“滑轮组”进行整合,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课后的沙龙研讨和市教研员的总结中,我也意识到了“关键问题”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关键问题”会让学生提出观点,而寻求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服他人,对应的就是科学思维中的推理论证。“关键问题”围绕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的关键环节具有明确指向,往往并非只有一个,但几个问题之间一定是相互关联且具有逻辑结构的,它们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可以指向共同目标的环闭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