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孙欢欢>> >> 正文

了解课后习题的编排体系,规整教学思路

发表日期:2023/3/15 14:56:37 作者:孙欢欢 有667位读者读过


在有限的教学空间中,我们需要为学生搭建相应的支架,为彰显教学目标助力,促使教学流程逐步趋向教学评一体化。因此,对于课后习题的落实,教师需要巧妙自然融入教学体系之中,精确落实到位。


比如落实《桥》课后四个练习题,就可以设置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落实第一道题,要借助于学生整体性初读环节,帮助学生扫清课文朗读的障碍,并结合具体内容梳理情节发展,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继而精准、简练概括课文内容。


其次,依托课后第二、三题,解读文本中的人物特点。组织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关注并圈画描写老支书的语句,透过语言文字浮现出老汉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辉形象。整个过程,教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辨析性阅读、对比性阅读和师生之间的合作阅读,引领学生开展多维化的实践活动,感受老汉平凡之中的不平凡,让学生在文本语言中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使得学生对于老汉的形象丰富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要根据表达的不同需要,来选择相应的语言。由于这篇课文所描写的洪水非常危急,就应该选择简洁明了的语言。


再次,要依托于课后第三题,组织学生研读关于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圈画出描写大雨、洪水和桥的语句,并批注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进行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可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洪水带来的紧张和危急,并在多维丰富的情感朗读过程中,渲染危急氛围。紧接着,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共同探究:既然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老汉,为什么作者要用如此丰富的篇幅来描写洪水呢?最终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贯穿于整篇文章始末的洪水,不仅是整个故事发生和发展的背景,同时也渲染出紧张、危急的氛围情境,更好地凸显了老支书舍己为人、临危不乱的高贵品质。


最后,要紧扣课后思考题,关注作者的结尾艺术:巧妙的设置悬念,结尾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方式,对课文原文进行适当修改,故意将小说中所提及的小伙子,全部改成了“他儿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辨析两种写法的不同效果。比如“从队伍里揪出他的儿子”“他儿子瞪了老汉一眼”“只剩下他和他儿子”“他用力把他儿子推上了木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你更喜欢哪一个版本?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此修改,教师就是从新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维度的目标要求出发,将学生思维辨析力聚焦在文本表达的顺序上,深切感受到文本顺序所蕴藏的表达智慧,并且形成这样的认知:作者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放在最后交代,让读者感受到既出乎意料,同时又在意料之中,增强了文章的神秘之感,令人回味无穷,更凸显了老支书舍己为人、临危不乱的共产党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