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孙欢欢>> >> 正文

关注矛盾冲突,在解构中推动思维发展

发表日期:2023/3/22 14:57:35 作者:孙欢欢 有440位读者读过



矛盾是推动事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因,没有矛盾,事物就只能在一成不变的状态下维持原有面貌,而学生内在思维的火花,也终将无法被充分点燃。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文本资源中捕捉看似矛盾而实则逻辑通畅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经历矛盾到解构的思维过程,真正助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猫》,作者就以细腻生动的语言,幽默风趣的风格,展现了大猫的古灵精怪和小猫的调皮可爱。教师可以从文本表达的特质入手,紧扣文本中看似矛盾的语言材料,梳理其中蕴含的表达观点,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辨冲突,将学生的思维向着文本素材的深处引领。如教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师就可以设置以下的教学任务:首先,组织学生自主性阅读,深化文本的素材内容,借助文本中的关键性词语,相机感受:大猫的性格是怎样的?从整体语段的内容入手,紧扣描写大猫性格的关键性词语,体悟大猫的性格特点;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研讨:语段中描写大猫是“老实”的,是“贪玩”,更是“尽职”的,那生活中的老实、贪玩和尽职分别是怎样的?可以结合生活中典型的人、事加以描述,然后再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相继回归到语段中大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并辨析与生活中的状态有着怎样的不同?继而将教学的重点引向第三层次的任务:既然是“老实”的,又是怎样“贪玩”的呢?既然是“贪玩”的,又怎么会“尽职”的呢?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就在看似矛盾的认知过程中探寻出与此相关的具体语言,从而在揭示矛盾认知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认识到:正是借助这种看似矛盾的认知体验,才能更好地展现大猫的古灵精怪。鉴于此,教师则可以顺势将语段学习的任务设置在作者的言语表达层面,关注作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材料,将这种矛盾认知有效凸显出来的,从而推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体验。


综观这一案例的教学,教师正是以文本内容为载体,通过对素材有效梳理、深入对比及理性判断,将学生的认知从文本信息逐步向着作者表达的内在意蕴转变,并顺势解构了作者的表达手法。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激发,同时更随着对文本矛盾认知的不断深入而被有效唤醒,为积极落实思辨性阅读提供了牢固的支架,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理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