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孙欢欢>> >> 正文

关注反常之处,在辨析中培植理性思维

发表日期:2023/4/28 14:58:59 作者:孙欢欢 有310位读者读过


所谓“反常”,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常态生活和常规逻辑相比,形成了完全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紧扣文本表达中有悖常理的语言素材,充分开掘深度思维的通道,在前后对比、深度辨析、探寻根源的思维过程中,助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有效过渡,从而有效地培植学生思维的内在理性。


以《桥》这篇小说教学为例,作者以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情节构思,展现了老支书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而在刻画老支书前后言行的过程中,他对小伙子呈现出的两个动作,则展现了强烈的反常现象:一开始,在群众慌忙逃命之时,面对抢在队伍最前面的小伙子,老支书一把将其“揪”了出来,阻止了他的行为;而到最后,老支书则借助“推”的动作,将生的机会又重新还给了小伙子。这一“揪”一“推”两个完全相反的动作则展现出鲜明的反常之举。教师不妨引领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着力探寻这两个动作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内涵,在联系全文前后对比中发现:第一次“揪”时,群众尚未完全脱险,老支书和小伙子作为共产党员理应排在群众之后,这一动作体现了老支书作为共产党员的党性之美;而第二次“推”时,则是在群众完全脱险之后,只剩下老支书和小伙子两个人,这一“推”又体现了老支书作为父亲的人性光辉。


由此一来,原本看似非常反常的行为,却展现出顺理成章的逻辑力量,引领学生更有效地走进了老支书这一人物的内在心理,从而将其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深深镌刻进内在意识之中。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正是抓住了小说中人物言行前后的反常之举,组织学生洞察了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资源,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辨意识,推动了对文本的深度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