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23/4/28 21:49:14 作者:任一凡 有591位读者读过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最锋利,又夸自己的盾最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效果
(一)这篇小古文,有几个字比较生僻,在认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我选择将字音及字意,揉入理解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而不是单独割裂的讲解某个字的意思:如“鬻”,笔画较多,属二类字,生活中不常用,较生僻,需要学生带入句子中,联系文句理解和使用。再如“誉”字,则是让学生根据上文楚人的身份去推测其叫卖时的样子,进而理解“誉”有称赞、夸耀之意。
(二)在学习文本内容时,学生通过模仿楚人,夸耀自己的产品,大声叫卖等场景,融入故事中,进而与文中的围观者不谋而合,明白“其人弗能应也”原因。在自我质疑中,悟得故事中要阐明的道理。
(三)讲故事环节,先回顾先前学习中习得的方法,再给学生留出练习时间,在此基础上,已点评促讲解,层层推进,步步提升,效果较好。课堂最后的“给楚人出主意,帮他再次卖矛和盾”的环节,也让学生来了一次头脑风暴,拓展思维,直指单元目标--思维的火花。
二、不足之处
虽然整堂课按计划完成,环节相对流畅。但仍有以下几点遗憾之处:
(一)在二类字学习环节,我设计了学习单,意在通过注音来检测预习及课堂读书效果。但是学生互评后,我没有及时的将普遍出错的字音进行针对性的巩固,导致后续仍有个别学生出现读音不准的情况。
(二)在模仿楚人叫卖环节,学生的表现略为拘谨,张力不足,尤其是那种自夸炫耀的样子并未较好的体现。此时我没有及时做出恰当点拨,气氛烘托不够,致使此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将全体学生带入故事”的效果。
(三)在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一点问题时,我忘记了自己原本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追问学生“何如?”“何如?”让学生自我质疑,明白楚人的自相矛盾。这一追问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但很遗憾这点没有做到位,导致学生后面在讲自己明白的道理时,不够深刻,对于程度较弱的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铺垫作用。
(四)最后的课文背诵环节,目标指向过高,任务出示有些突兀,在设计上需要更自然一些。
三、努力方向
上述不足之处,是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的,除了本课呈现的问题,我也察觉到,自己有以下几点需要不断提升:
(一)对学情的把握,需要更准更细。学情不仅仅是一个班的学科学习情况,更是对每堂课,每种课型、不同类知识点的学生掌握情况把握。只有做到细致把握,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容应对,有的放矢。
(二)老师本人的情绪感染和气氛带动能力需要不断增强。课堂上,老师是穿针引线之人,也是学生的主心骨。我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被学生的回应效果左右情绪,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展现效果,会有着急、慌乱之感。这对课堂教学是极为不利的,也是自己能力不足的体现!今后我将继续提升自己把控课堂大局的能力,努力做到气定心稳,细致入微。
(三)加深对教材和文本的挖掘,对知识的外延进行拓展,不局限于文本本身的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很多人习惯于照搬教参,仅完成教参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这种方式没有错,也很稳妥。但在现今倡导的学科融合,大单元,大概念的方向下,已远远不够。让教学始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就需要我在平时积极的进行自我充电,保持对知识的敏感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拓展知识广度,丰富知识储备,更好的引领学生感受知识海洋的乐趣与活力。
(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知易行难。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教方法,提能力才是教学的落脚点。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做学生能力培养的好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