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为眼,寻找音乐精灵
发表日期:2023/6/5 17:14:38 作者:孟子杰 有444位读者读过
一. 视觉辅助欣赏,营造共情环境
1. 看美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视觉作为最能引起人直观判断的感官感觉,在音乐教学中同样是学生进入音乐情境的第一道步骤。多媒体课件非常有助于学生的视觉感受体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描述的是发生在我国台湾海峡的岛屿“澎湖岛”的温馨故事。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的导入部分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了澎湖岛美丽的景色:那里有沙滩,有大海,有鱼,有鸟,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学生对于这样不常见的美景自然也是有兴趣进一步探索的。第二步笔者用多媒体中的动图展现歌曲中歌词提到的场景:“夕阳西下,在轻抚的晚风中,我与奶奶挽着手,沿着海边在落日的余晖中散步”;这样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仅进一步深入了学生对于歌曲情感与意境的理解,更有利于新授过程中歌词的解决,为学生整节课的理解与学习定下了清晰的方向,学生也通过欣赏情境,萌发了对歌曲所表达的“美”的思考。
2. 看人物
情境中不仅有丰富的实物景象,更有简明扼要的人物关系:即奶奶与“我”,以及主人公幻想中的“老船长”;这些人物都可以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编织成一个完整剧情的情景小剧。笔者相信学生在理清歌曲的人物关系后,便对歌曲的深层情感有了大致的揣测,那就是”亲情与回忆”。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视觉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这对于情感的初步体验、歌词的强化理解都有一定的帮助,
可见,信息化的视觉体验对于小学音乐的学习起到奠定基调的作用,因此视觉也是学生接触音乐的第一道途径。
3. 默看
“默看”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闭眼的状态下,把通过导入所引发的心中所想在大脑中主动构建。此时用信息化手段播放音乐片段,会更有利于学生体验情景。也许每一位学生塑造的画面都不同,但在自己塑造的精神情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代入,而身临其境正式培养共情能里最好的方式。
二. 听觉渲染氛围,提高审美能力
1. 听故事
听觉是人感觉阀限最大的一种知觉,也是最敏感的知觉之一。在有了导入环节的视觉体验之后,在整节课的新授环节中,听觉将占据主导地位。在《外婆的澎湖湾》一课中,笔者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展现,从导入环节过渡到新授环节,从视觉体验过渡到听觉感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也在聆听中进一步提高了审美能力,主动体会到亲情间无私的爱与珍贵的回忆。这也与“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相吻合。故事中的要素,例如“海浪声“、”脚步声“也为教学的创生与拓展埋下了伏笔。
2. 听音乐
“听觉“感受中的第二步便是欣赏音乐。笔者在教学时一般会播放两遍音乐,初听音乐时要求学生感受歌曲的基本元素:速度、结构、演唱顺序。复听歌曲时学生便能够循序渐进地抓住歌曲的大致情感,并以上一步中的“听”为基础,利用音乐教具等手段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本课中,笔者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用“拍手”、“拍腿”、“跺脚”、“打响指”的四个步骤动作打节拍,这样既符合歌曲四四拍“强,弱,次强,弱”的强弱规律,也能与故事中在海边散步的情境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沙锤与碰铃,沙锤模仿海浪不断翻滚的声音,碰铃模仿浪花击打在石头上的声音。通过这样的听觉体验,进一步将学生融入到情境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共情能力。
三. 嗅觉促进感知,深化共情环境
如果说听觉与视觉是培养学生音乐共情能力的主要感官手段,那么嗅觉就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往往只适用于少部分音乐课,其中便包含《外婆的澎湖湾》这样的意境较深的歌曲。在导入环节中,为了更好地为学生营造深入人心的共情环境,笔者会引入歌曲意境中的嗅觉体验,例如海边的海腥味、海风闲闲的味道,通过旁敲侧击的嗅觉提示。这些提示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进一步暗示学生,不断强化学生的心中所想,以此营造更加深刻而持久的画面感。这样学生也能得到“沉浸式教学“,在整节课中沉浸在歌曲塑造的音乐场景中,无形之中也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共情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 联觉整体把握,多感官深化主题
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维度学习结束后,学生对于《外婆的澎湖湾》所表达的悠闲自在的意境以及亲人间的爱意都有了深入的体会,在整堂课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整体教唱部分,笔者会将所有运用到的元素进行整合与再创造。不同维度的知觉感受给予了学生较为立体的场景感官,也就是“身临其境”,这种联觉的形成也将为学生歌词的熟悉与节奏的掌握做好充分的准备。联觉的形成也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之上,自由发挥,编创属于自己家乡特色的歌词,也可以利用歌曲中出现的节奏,如切分节奏与后十六节奏,创编有趣的童年游戏。“寓教于乐”永远是学生最容易体会感情的手段,也更有利于音乐教学中对主题的领悟。
综上所述,笔者在本文中以小学苏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为例,从视觉、听觉、嗅觉、联觉四个方面,从感官入手,以信息化教学为手段、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标准与新型教学观为基础,对培养学生审美与共情能力的手段与途径进行了阐述。音乐课是一门趣味与美并存的学科,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所知所想所求,将音乐元素渗透到情景创设与氛围营造中去,并应用信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感受美,发现美,提高审美与共情能力。愿音乐之花绽放于每位孩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