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孟子杰>> >> 正文

为爱插上音乐的翅膀

发表日期:2023/6/4 17:15:21 作者:孟子杰 有460位读者读过

为爱插上音乐的翅膀

            ——自闭症与多动症儿童音乐教育案例

今年是我成为小学音乐教师的第三年,在接触的这么多班级里,有一个可爱却又让我有些头疼的班级——二(6)班,班里的学生都很聪明机灵,让我十分喜爱,但是两个“浩宇”--石浩宇与张浩宇,却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两个“浩宇”名字极其相似,刚开学时我一度分辨不出他们俩,但经过一段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在性格与行为上有不小的差别。

石浩宇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不爱与人交流。医学上是这样解释自闭症的:“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刻板与重复行为方式为主要临床表现”。起初我刚来到二(6)班的时候,我并没有在意这个坐在教室最角落的男生有什么异常,因为他总是一言不发,有时候甚至一动不动,直到后来,他被调到了讲台旁边,石浩宇小朋友就变得异常活跃了:突然站起来大喊大叫、在座位上坐立不安、在地上爬来爬去等等,这些行为都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这显然属于自闭症里的“主动但怪异型”有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意愿,但是互动方式奇特、怪异、不合时宜。因为家庭的原因,他由奶奶抚养长大,开学时当我了解到这个情况时,我便下定决心要温柔对待他,因为我坚信,爱可以让他的心理产生转变,况且石浩宇的行为让我感觉到,他是愿意与别人交流的,只是用错了方式。但当我坚持了一学期后发现,石浩宇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多少转变,甚至在春节开学后情况更加糟糕了,他开始在课堂说大声乱叫,甚至在排队去音乐教室的路上,我都要让班上的同学拉着他走,不然他就可能消失不见。但每次我与石浩宇交流时,他总是一言不发,让我无从下手。

与石浩宇相比,张浩宇就是另一个极端。张浩宇十分地活泼,课下总是在跟同学追逐打闹,课上总是喜欢插嘴、发表与课堂无关的见解,甚至放出放肆的笑声,最严重的时候,他就躺在教室外的走廊上,一会跑一会跳,做出各种奇葩的动作,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让我庆幸的是,张浩宇并不是每天都是如此,在他尚且正常的时间里,他还是一个可爱的男孩子:音乐课上他会主动要求唱歌、下课后和我说老师再见,早上来到学校看见我也会说“音乐老师早”,这些行为似乎都与正常孩子无异,但他在剩余的时间里,会变得难以沟通、暴躁、偏执、失控。其实他的家庭情况与石浩宇近似相同,他们都是渴望得到爱、渴望得到关心的孩子,但事与愿违造成了他们如今的状况。

至此我发现了两位浩宇身上问题的共性:不友好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们现在性格上的缺失,甚至发展成了心理疾病,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在音乐课中用音符慰藉他们受到创伤的幼小心灵。

音乐是一门发现美、创造美的学科,我坚信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方式,两位浩宇同学能够在音乐课中收获友谊与快乐,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因此,我也在他们班设计了一些特殊的音乐活动,以此让两位浩宇得到缺失的情感体验。但这也极大地考验教师能力,如何在兼顾其他学生的同时照顾到两位小浩宇的特殊情况;如何不露痕迹地关心两位小浩宇;如何做到在有限的40分钟里,不仅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开展创造性的音乐活动,这些问题都给让我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因此,在付出行动之前,我对两位浩宇的情况做了如下大致的测试:

(下图中红色钩表示张浩宇,蓝色箭头表示石浩宇)

测试内容/

完成度

能够

完成

基本

完成

不能

完成

备注

独立演唱儿歌


在老师个别提示下完成

比较两个音的高低




随音乐自由律动



跟着音乐节奏拍手



可以跟着拍子的节奏拍手

听辨乐器的音色


能够听辨:沙锤、小鼓、

不能听辨:碰铃、三角铁、双响筒、木鱼

表达乐曲的情绪




 

由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张浩宇的情况要比石浩宇好一些,能够独立演唱歌曲,能够表达音乐的情绪,并能够做一些基本的律动,但石浩宇只能简单地跟随音乐拍一拍手。因此,在于我校音乐组的其他老师讨论之后,我为两位浩宇设计了如下几项教学活动。

1. 音乐故事表演

从测试中我发现,两位浩宇对于音乐情绪和音乐节拍的理解较差,因此我在班里定期开展了音乐故事表演的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内同学扮演音乐故事中的人物,或模仿演奏音乐中的不同乐器,并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他评、互评、师评,奖励表现好的小组。在上一学期中我们开展了《彼得与狼》、《三只小猪》等故事的表演,张浩宇同学在表演中十分积极,主动担任故事角色积极表演,并且表演地绘声绘色,但石浩宇同学不愿意参与表演,但却能在他人的表演中收获快乐,经常开心地拍手。

2.乐器的欣赏与模仿

鉴于两位浩宇对于乐器音色的认知很少,因此我会在课上为他们普及小军鼓、三角铁、响板、双响筒、摇铃、沙锤等乐器,并在学唱完歌曲后,用以上乐器为不同的歌曲做伴奏。石浩宇和张浩宇都十分喜欢这项内容,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也吸引了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把单调的音符变得生动起来。

3.科尔文手势教学

科尔文手势是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中广泛应用且效果很好的一种感知音高的教学方式,班级里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知道每个手势对应的音高,并作出反应,张浩宇通过短期的练习,已经与其他同学无异,但石浩宇同学反映较慢,对于科尔文手势的认知较不清楚,无法建立起音高与手势的对应关系,需要长期的练习与巩固加深印象。为了加深石浩宇对儿科儿女手势的熟练程度,我在电子琴上为DO-TI七个音符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标记出来,通过不同的颜色加深他对于音高的记忆。经过长期的练习后,石浩宇对于科尔文手势的反应速度加快了。

4.身体律动

在音乐课堂中,声势律动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律动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节奏的把握,强化身体协调能力。在对两个浩宇的律动教学中,我从最简单的do re mi”开始,“do”是拍手,“re”是拍腿,“mi”是跺脚。根据我给出的谱例进行律动练习。这样的练习既能够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又能够加深他们对音符的认识,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下学习知识,能够看出两个浩宇是非常快乐的。

谱例:

1=C  2/4

| 1 1 | 2 2 | 3 3 | 1 - | 1 1 | 2 2 | 3 3 | 2 - |

| 1 1 | 2 2 | 3 3 | 3 - | 1 - | 2 - | 3 - | 1 - ||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之后,张浩宇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从一开始的不受控制,逐渐能够自觉遵守课堂秩序,并且能够在音乐课上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举手发言,这一切都让我看在眼里。石浩宇随不像张浩宇这样效果显著,但也在不断进步,他举止异常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也能够与伙伴一起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育本是一个长期、往复的过程,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报以温柔和耐心,我坚信,他们都是好孩子。

石浩宇和张浩宇的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每个学生都是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尽管每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性与差异性,但实践证明,教师对症下药,通过合适的方法对症下药,再难对付的学生也一定可以有所进步,与教学水平相比,教师这个行业更重视的是教师的品德与品行。俗话说的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教师付出努力与坚持,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