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丁雨琦>> >> 正文

老庄“虚静”说(上)

发表日期:2023/5/15 17:58:39 作者:丁雨琦 有563位读者读过

老庄“虚静”说

“虚静”是中国经典的哲学命题,虚静说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这一学说起于老子,成于庄子。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虚静”的文论思想。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是老子“虚静”说最精彩的一章。大致的意思是,使人的心灵处在极致的虚无之中,并且保持住这种宁静。万物生长,我据此观察到往复的规律。物体虽然纷繁众多,归根到底会各自返回根本。返回根本就是清净,此清净就是回复生命的根本。回复生命,就是把握了生命的永恒规律。把握了生命的永恒规律,就是明白了道的运作。不懂得恒常之道,轻举妄动就会引来凶险。懂得了永恒之道,就能有所包容。有所包容就能公平公正。公平公正就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合于大道。合于大道就会永久存在,众生也没有危险。这一章讲修身养性的原则和方法,老子强调“致虚”和“守静”。讲“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在修道时高度的入静,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控制消解,面对一切诱惑,比如金钱、美色、权力、名声等等,要坚守住静,要笃守,洗掉心灵的污垢,开发心灵的潜能,达到道的境界,在道的高度上直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把自己清空后,保持一种特别安静、纯粹的状态时,我们才能够体会这个世界的奥妙。老子发现,自然万物好不热闹,熙熙攘攘,纷纷纭纭,然而又都静静地回归于它的本原。这就是在万物纷扰后面有个“静”,就是复命,这是一种规律,又称为。这样,老子悟出来自大自然的道。从万物的生长看它们的循环往复会发现,万事万物虽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最后仍然会回到它们的起点。如果我们达到了一个虚静态,就好像拥有了一双慧眼,能够一眼看透万事万物的本源。而知道世界运行的常态,心胸就会开阔,有包容心。懂得包容了以后才会做到公平。做到了公平,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做事周全的好领导者。做事周全,符合天道,才能保持长久,才不会有覆灭之灾。

[三章]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要让人们思想纯净,人心清净,要关注民生,让人们安饱,削弱人们争名夺利的志向,使他们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实际的志向,不要太过争强好胜,进而要让人有强健的身骨。天下人都能做到这几点,心灵干净思想纯净、温饱问题解决了、不好高骛远、体魄强健且有骨气有原则,何愁天下不安。

[五章]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古代的风箱。老子这里是说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不断的产生万物,生生不息。虽然它中间是虚的,但是不会塌陷。天地之间好像这个状态,“道”,看不到,它好像是中空的,但是万物全是从这个空的里面出现的。而事情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我们人不如把自己放空,保持虚静,以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这一章的中心,主要在于权势和君位就在重和静二字,想要真正的管理自己,就要去掉无可无不可的事情,走向安静,而下决定的时候尽量专注一两件事情。

[四十五章]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句话道出了为人处世之道的根本。字面意思就是说:如果人疾急扰动,过于急躁,虽寒亦不觉;如果人心宁体静,虽热也不觉。清静才能让人刚正无欲。具体而言,清,即是清心寡欲;静,即是无为、镇定。而与其相反的便是躁动,而躁动的原因便是过多的欲望。中国人长久以来认为一个人只有静定才能够产生智慧,不做出莽撞之举。这里老子又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以静制动的智慧。在做事时,不要毛躁,而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这样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顿时慌手慌脚,失去方寸,而要镇定地想办法解决。内心冷静、宁静、安静,可以战胜我们的浮躁、急躁、暴躁、狂躁,宁静以致远。一个人冷静下来,可以战胜头脑发热,万物静观犹自得,我们冷静下来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冷静下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内心的清静、冷静、宁静,是一种修养,也只有冷静才催生出智慧。